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09-5-22 17:16:00
这就类似于北大考研七本书。人大只三本书。档次还不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17:20:00
高规格严要求,那样的风格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17:41:00

是很震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18:35:00
我本科学的就是Varian的 微观经济学 感觉数学用的比较多 经济学思想比较深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18:40:00

人家的数学应用比较好

我的差在应用,基础应该比他们好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18:44:00

俺们学校经济学硕士的宏观就是罗默的啊,微观是范里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19:18:00
听说wise也是这样的,2003年人大经济学院的一些硕士导师招生时也有提过从大二开始,选拔数学精英进入经济学基地的,讲宏观经济规划的老师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0:42:00
啃啃你也能咽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1:09:00
经济学有必要用那么高深的数学吗?数学模型难,不一定代表经济学水平高。那是学数学,不是学经济学。经济学归根到底,还是社会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1:18:00
关键是要有一些老师认认真真推公式,学生认认真真做习题,这样度过大学生活就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1:22:00
莫小看MIT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1:28:00
读书读傻了吧,别人牛不是牛在教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1:35:00
教材是该校学生水平的间接反映,正如你本科是不能学MWG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1:37:00

怎么都和数学联系在一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1:50:00

美国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基本上没有硕士阶段,只有博士,自然是用那些教材,国内的博士也相当多也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1:51:00

楼主未免有点小题大做、少见多怪了。我们从本科一开始的起点就比较的低,学的数学和相关的知识体系就和别人不同,在国外的读大学每天都是自主去补充很多课外的知识,而不像我们每天都无所事事,学了一些皮毛的东西。我们老师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就是和MIT差不多一样的知识体系,本科就学了这些高级宏微观经济学。俺们还是回去好好努力一下,多看些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1:56:00

确实很牛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3:13:00
以下是引用littlepanpan在2009-5-22 13:00:00的发言:

其实完全是可能的 中国的学生也完全能够afford罗默 格林 范里安

但是我们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了 还要学马列毛邓三 和 科学发展观

还有什么学生会 团学联 党支部 各类鸟社团……

恩 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3:17:00
国内一些学校比如说形式化方法教育做得非常好的北大,武大也都会用这些教材的,而且罗默的高级宏观老实说真的不难,它还真的就是给本科生学习用的(个人觉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2 23:39:00
今年暑假,MIT要来几个人到我们学校搞夏令营,但是都是工科的。我找几个工科牛人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水平到底怎么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3 00:18:00

美国学生high school的时候基本都接触到了经济学基础

就跟我们中学也了解了资本论的基本内容一样: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劳动力、生产资料

所以他们很多人本科可以直接从中级开始

当然,也确实很多人原来没怎么学,所以也要学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这种ABC(虽然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3 00:46:00

我不觉得mit的学生的iq会比国内最好的学校的学生高到那里去。

但是,思维的方式方法,思维的广度宽度,我觉得还是有差距的。当然,还有对于学习的投入程度,或者说是用功程度。

他们学了这个,就是因为真正喜欢这个,不一定会带太多的功利色彩,就是喜欢,会花无数的时间去钻研去阅读。

至于思维上面的东西,这个就要从整个教育体系,还有老师的水平看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3 1:04: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3 01:41:00
以下是引用chenhe2007在2009-5-22 15:06:00的发言:
我坚持认为生源质量不是问题。
因为高考的选拔是极为严酷的。这点我们确实要有自信。我们比别人落后,难道从起点就开始落后了吗?我觉的没有这个可能。
况且咱们中国人的智商还是不低的。楼上那个”smart“太玄了,太虚无缥缈了,有什么确切的定义吗?
问题就是咱们的高等教育制度,就是在浪费人才(有点偏激,呵呵)。

“我坚持认为生源质量不是问题。”

呵呵, 一个“我坚持。。。。”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中国各大名牌高校每年的招生有几万人, 都多少人能够进入美国的top 10?恐怕也就是几十个上百个人吧?这样的生源质量能一样吗? 我们不宜妄自菲薄, 但也不能自信过头,不说别的国家,我们就拿国际学生,印度来说, 人家同样也是十亿人口,难道出来的学生就比中国的差?全球各地的精英汇集美国的时候, 阿三英文比之中国人的英文胜过太多, 科研方面也是人才辈出。 你如果不信的话, 去看看在美国各大高校从教的教授, 你就知道中国和印度在这方面的差距了。再者, 我认识的中国同学里面,国内每个牛校的学生都有, 清华, 北大, 复旦, 人大, 交大,但是事实上我们作为国际学生, 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就只能在中游和下游徘徊了,要找一个在各个方面和美国,印度等国家的牛人同学相比, 可实在是比较难。(当然不排除个例)

所以我要说的是, 生源质量绝对有差别, 而且差别很大!!!我们真的不用在这里自信心爆棚, 真正到这样的环境下体会一下, 你就会发现不是你努力一下,不是你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就能赶超的。

“因为高考的选拔是极为严酷的。这点我们确实要有自信。我们比别人落后,难道从起点就开始落后了吗?我觉的没有这个可能。”

高考选拔严酷不假,但是严酷不代表科学, 不代表能够出人才, 不代表生源质量高!只是代表按照死板的考试制度,那一次考试考的好的人能够进名牌。而且这里面的偶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信你也明白的。 当年上海交大招生丑闻还是否记得?包括北大清华, 那个学校没有一部分同学不是考关系进去的? 这里我说的关系, 包括有的是什么三好学生加分, 地域差异等等因素---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不服气了,也许你是真的凭自己的实力进去的, 但是确实是有人通过其他途径进去的。我认识的一个北大的朋友, 全寝室6个人,,除了他一个, 其他的不是某银行行长之子, 就是某市市长之子, 就是某军区某某的外甥,是不是每个人都相信每个人都情况都是巧合?????

我们不一定是从开始就落后, 个体中绝对有很多是属于MIT级别的人才, 但是到中国牛校的整体,跟MIT这类的学校是存在差距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难道你是说每一个北大的学生都能够和MIT的毕业生一样的素质? 这真是笑话。据我所知, 美国的学校每年有很多人毕不了业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淘汰机制。  试问你听说中国哪个高校有人(排除极个别)不能毕业?

“况且咱们中国人的智商还是不低的。楼上那个”smart“太玄了,太虚无缥缈了,有什么确切的定义吗?”

中国人智商不低, 严重同意。 我说的smart 也就是智商。 但是智商不代表生源素质, 仅仅是生源素质的一个方面。 生源素质是一个非常balanced的定义。我原来帖子的那句话是我一个做PE的校友说的, 他说,PE这个行业, 在美国基本是只看哈佛 斯坦福(我估计这个是比较夸张了的,我知道很多其他学校的人在这个行业),之前的工作经验是只看大摩和高盛以及top 3咨询公司。 这个比较片面了。

问题就是咱们的高等教育制度,就是在浪费人才(有点偏激,呵呵)。”
这个我比较同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