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劳动经济学
5376 6
2004-11-25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联系,劳工问题日益突出,劳工运动不断发展 ,这是劳动经济学得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19世纪中叶,劳工政策一词开始在经济学著作中出现。此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劳工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通过一定的劳工政策来缓和劳资矛盾,以保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劳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资标准及最低工资的制度,劳动时间的规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就业的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劳动条件的监督,劳资纠纷的调解,工厂法、工会法、罢工法、劳资关系法,等等。

20世纪初,美国管理学家泰罗进行了劳动定额和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的差别计件工资制的实验,并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等著作,这些对微观劳动管理研究具有重大意义。1925年出版的美国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包括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

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致使劳工问题极端尖锐化。此后,劳动经济学有了较大发展。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非自愿失业”概念的提出,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西方现代管理方法的研究,例如行为科学、工效学等学科的发展,出不断丰富着劳动经济管理的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已得到了初步传播。1928年,日本北泽新次郎的《劳动经济论》译本在中国出版。1929年出版的陈达的《中国劳工问题》一书,论述了中国劳工问题的历史、现状和解决途径。1931年,朱通九的《劳动经济》一书出版。朱通九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还出版了一批有关劳工问题的社会学著作与法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劳动经济学的内容。

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基础,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

劳动就业,包括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及其类型,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

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包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务市场及其管理,劳动力管理体制;

劳动力的微观管理,包括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劳动组织与人员配备,劳动定额与劳动计量,劳动环境与人体保护;

工资,包括影响工资的因素,工资职能,工资形式,工资水平,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工资差别;

劳动保险中的经济问题,包括疾病工伤、老年退休等社会保险中的经济问题;

劳动效率,包括影响劳动效率的因素,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微观劳动效率与宏观劳动效率及其相互关系等等。

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劳动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具体经济科学,它应研究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部分,即研究生产关系中的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包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形式、对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形式等主要内容。

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

在以劳动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各门学科中,劳动经济学居于重要的地位。这些学科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劳动卫生学、劳动保护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劳动管理学、劳动社会学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1-25 18:24:00
现代劳动经济学前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http://www.beiwang.com 2002-7-10 北望经济学园

许多经济学大师认识到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价值,在这一领域也有着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关劳动经济学的早期文献较多地关注于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市场因素,发展并完善了有关劳动力需求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二十世纪下半叶,劳动经济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劳动力供给相关,有两项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第一项研究成果源于贝克尔、兰卡斯特、玛思等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其中贝克尔模型在劳动力供给研究方面的基础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劳动力供给理论的探索和实证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第二项研究成果是如今已声名遐迩的人力资本理论,其关注的重点是劳动力的素质等问题,通过明瑟、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的研究,人力资本理论逐步丰满起来并具备了可操作性。 当代劳动经济学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工会垄断力量与作用的比较研究、集体议价、罢工现象、效率工资模型、回滞现象及其模型、搜寻与匹配模型、隐性契约理论、劳动契约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内部人--外部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上。 劳动经济学的传统主题之一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进行研究,一项内容是研究工作时间的配置问题。约翰·潘凯弗尔对男性在工作时数与闲暇之间的时间配置进行了研究。詹姆斯·海克曼(200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和马克·基林斯沃思运用许多不同方法考察并解释了妇女在有酬工作与其它活动之间进行的时间配置的经验数据。另外,蒙特高莫里和特鲁塞尔考察了人口学和劳动经济学之间的联系;罗伊本·葛罗瑙考察了包括有酬工作和其它活动在内的所有可能的不同活动,并试图予以解释。上述四种研究方法都是把相关分析置于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模型之中的。 对劳动力需求的了解要少于对劳动力供给的了解,因为我们所获得的企业横截面数据要少于家庭的横截面数据。大多数有关劳动力需求的工作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估测工资效应,二是考察外部冲击造成的就业调整。丹尼尔·海默麦希考察了有关工资效应的理论与证据。斯戴芬·尼科尔关注的是劳动就业是通过何种路径来对冲击作出反应。此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索洛、夏皮罗与斯蒂格利茨、萨洛普、阿克洛夫和怀斯等人发展了效率工资理论。 工资结构是由需求与供给决定的。罗伯特·威利斯从人力资本模型入手,考察了工资结构。约若姆·怀斯集中考察工资结构的一个特别层面:即它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动。舍尔文·罗森考察了各个工作之间的支付差异。工资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向女性劳动者和少数族裔劳动者所支付的低工资,葛兰·凯因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于失业问题的现代分析,乔治·约翰逊和理查德·拉亚德探索了失业结构的决定。现代经济学中失业的另一特性是商业周期,大卫·利里恩和罗伯特·霍尔考察了失业周期性运动本质,探讨了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并给出了理论解释。 制度结构是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亨利·法伯尔考察了过去二十年中浮现出的有关工会决策的大量研究工作。约翰·凯南考察了这一领域中的经验性和理论性工作。葛莱格·刘易斯在二十多年前出版了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美国的工会主义与相对工资》,他对工会在相对工资议价方面的影响力进行了新的考察,并且采用了许多新的数据和方法。 保罗·陶伯曼和迈克尔·瓦希特讨论了收入流动性问题,并且以更加接近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经典学派解释的观点,来讨论产生劳动力市场结果的社会与家庭等级结构。罗纳德·厄仁堡和约舒阿·希瓦茨考察了公共部门劳动力市场的特殊属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阿扎里阿迪斯、贝利、阿诺特、戈登、比德里、霍尔姆斯特洛姆、斯蒂格利茨、哈特、罗森、哈特和霍尔姆斯特洛姆等人发展了隐性契约理论。 以上介绍的是劳动经济学理论近现代的研究成果和当代的研究前沿。为了对当前西方的劳动经济学研究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夏博士介绍了当代劳动经济学中几个突出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 一、 采取企业数据评估劳动力市场的绩效

过去20年发展起来的均衡搜寻模型已经成为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评估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有效工具。然而,大多数现有的均衡搜寻模型在解释工资数据的横截面分布时存在诸多困难。荷兰学者杰拉德·范登堡等人使用由朋砀、罗宾和范登堡开发的模型框架,采用雇主数据来测试他们所预测的均衡搜寻模型结果,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了填充估算。并且,在对搜寻摩擦进行估测的基础上,获得了对各个企业之间生产率分布、工资水平分布和就业分布的估测。这个模型当前已经成为劳动经济学文献中相当引人注目的模型。 二、 微观计量经济技术在劳动经济学方面的应用

微观计量经济学是一种介于经济学和统计学之间的用来研究微观数据的方法。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得益于包含微观数据的大规模数据库的创建,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得到迅速扩展。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芝加哥大学教授海克曼运用微观计量经济学技术,以其“对选择偏差和自选择的修正”、“对积极的劳动力市场计划的评估”以及“对女性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估测”为微观经济理论和经济学方法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与麦克法登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名义刚性下的积极宏观政策和就业稳定

长期以来,凯恩斯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关于政府是否应当干预经济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经济学家们为了融合两派的观点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是,这样的模型往往缺乏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因此并非无懈可击。为解决理论上的难题,贝纳西教授发展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他假设工资是存在刚性的,政府拥有的信息少于私人部门,而且政府在行动上受到更多的限制,但是政府的行动却是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的。同时,私人部门在政府确定了政策之后才决定它的工资水平,因此政府不能够以突然的行动干扰企业的决策。在此基础上,贝纳西教授对最优政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就业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日益丰富。从事劳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应当不断吸收劳动经济学前沿理论,借鉴某些较为成功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比如在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注意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在全国性和地方性(尤其是县以上区域行政单位)的调查统计中根据国外劳动就业统计的标准建立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此外,现代劳动经济学中有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以及集体议价的理论及其模型对我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就业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袁嘉根据录音整理)

夏业良 博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 题 目 现代劳动经济学前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时 间 2000年12月1日(星期五)下午2:00-3:30 地 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 15:40:00
有没有下载版本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5 00:52:00
这么长啊?能不能先在文章前面写个小结,介绍下大概,不要花老半天看完了不是很需要好沮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3 23:07:00

xie xi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6 09:11:00
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610-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