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的票房已经出炉,全国电影市场共产出票房144.93亿元,同比增幅达50%,延续一贯的高增长态势。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并且国产片占据了总票房的61.58%,票房贡献率创下近年来新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对电影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上目前文化娱乐产业项目较为单一,且多集中在发达省市地区,一些偏远的三四线城市文化消费项目稀少,共同催生了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
目前在人均消费消费性支出结构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占支出总额的11.50%,在食品和交通通信之后,位列第三。说明国内文化产业消费空间仍然巨大,未来市场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电影产业前景继续看好,成为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场只是时间问题。另外,电影票房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电影衍生品产业的发展也将随之受益,非票房收入对电影产业的贡献将进一步扩大。
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产量、票房齐涨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表现为电影总票房屡创新高、捷报频传,影院和银幕数逐年增加,观影人次不断创下记录。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未来几年仍将是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快则明年就将超越北美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票房市场。
首先是电影产业的产量规模,根据前瞻产业研究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5年间,中国国产故事片总产量整体呈现出逐年增加,2010年时国产故事片总产量为526部,到2012年时达到一个顶峰,为653部。随后才逐步下降,2014年下降至618部,但去年再度出现增长,达到历年最高,为686部。
与此同时,票房同样是节节升高,屡创记录。根据上述报告数据,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总票房为170.73亿元,而201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收入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
三四线小镇青年将成观影主流人群
在票房、产量齐齐上涨的背后,全国院线扩张和观影人群的拓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成为票房的主要贡献力量,在2015年贡献了36%的电影票房,成为电影票房增长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2012年到2015年前三季度,一线城市观影人次份额由25%下降到18%,而二线及以下城市的观影人次份额则从75%上升至82%;2010-2014年,一二线城市平均观影人次出现下滑,在2013年后开始趋稳,而三线及以下城市则呈现增长态势。三四线城市的年轻群体对票房的拉动非常明显,以去年票房超20亿元的《捉妖记》为例,有近八成是来自于二线至五线城市的观影群体。
未来前景仍旧可期
不过在发展的同时,电影产业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是版权问题,电影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保护,保护电影产权应是立法的重点。《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的出台,在规范电影行政审查、电影发行放映、电影企业保障、电影对外交流方面做出了大量的说明,对电影产业内企业来说,有了法律层面的支持,相关权益得到明显的保障。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我国电影产业将会在5年内仍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水平。
当然,除了上述的居民收入提升、城市化的推进之外,我国年平均观影人次也较发达国家为低,考虑到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水平,保守估计我国将会和日韩两国的电影观影人次相近,这依然意味着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预计在2021年中国国内票房收入超过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