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463 1
2016-05-14
  读书笔记之:周其仁:改革的逻辑 作者:田成杰

  


 

 《改革的逻辑》,周其仁/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部分章节学术性太强,略过或草读!下面为该书文摘及简评(部分)。



  不继续在一些关键领域推进改革,不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不推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政治改革,很多社会矛盾会呈现连锁爆发趋势。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的当权者仍然在遮掩、回避、搪塞、推诿……,好像一闭眼,所有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刘铁男案、刘志军案、东北四天里的三把大火、还有延安城管的暴力执法……这些新闻事件还是反映出高速经济增长的中国社会机体里,带有令人不安的体制性疾病。中国是比过去富了很多,但富得不很健康,到处可见富态,也可见病态。

  ——“富”也是一块遮羞布:这种病态的“富”,蒙蔽了不少人的理性。



  以高官贪腐案为例,涉案的金钱数目巨大,本身就够刺激。更要害的地方是,那可不是抢银行得手的巨款,而似乎是“正常工作”的副产品。“利用职权”能带出如此数目巨大的非法收益,不能不判定现行的职权利用体制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仅办贪官,不改体制,老虎、苍蝇生生不息,没完没了。

  ——真正的老虎,是体制本身。



  管也不能用延安城管那样野蛮的办法。众目睽睽之下,身穿国家制服,跳脚猛踩小商户的脑袋——这样的官民关系,离“官逼民反”不很远就是了。



  要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期望,就比过去更高。我们不能动不动就讲改革前怎么样,更不能讲解放前怎么样,老靠“忆苦思甜”来维系人们的满意度。

  ——这个充满水分的“二”,不知道蒙蔽了多少人的双眼。



  现在很多制度性的变量改得过慢,老不到位,正在激发越来越多的法外行为、法外现象。现在很多事情,法律上说一套,本本上说一套,人们实际上另做一套。不少人不在法内的框架里,而在法外的世界里讨生活。

  ——对很多人而言,违“法”是牛B的象征!



  现在不少经济管制,或曰法规或曰政策,根本就很难执行,弄来弄去大家非得不守法,才容易过日子。

  ——“你绝不是最高贵的,法律在你之上!”但在中国,“法”上面还有人……



  拖延改革,不是出路。现实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败或溃败赛跑,还要和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并有能耐把大量法外世界的活动,吸纳到体制里来。

  ——不进步,就是退步。



  究竟怎样对待真实过程里的资本家呢?前苏联模式得出的了一个革命的结论——“消灭资本家,消灭一切剥削”。但是,这样一来,把资本家节约交易费用与组织成本的职能也一并消灭掉了。



  把资本家打翻在地的社会主义国家,只好由自己来扮演“总资本家”的角色,即用“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法权”(列宁)来管理国民经济。几十年的实践结果表明,中央计划体制不但运行成本奇高,也并没有完全消灭“剥削”——作为等级制替代产权与市场合约制度的产物,官僚特权替代了资本家的剥削……



  中央计划体制不但运行成本奇高,也并没有完全消灭“剥削”——作为等级制替代产权与市场合约制度的产物,官僚特权替代了资本家的剥削;在“大锅饭”的体制下,多劳不能多得的,天天受到“不多劳却多得”行为的剥削。

  ——资本家的剥削还可能会受到监督,而“国家”剥削,不仅没有监督,你还不能有怨言,否则就会被冠以“破坏稳定”“不顾大局”“不爱国”等大帽。



  腐败不仅仅是改革启动的一种伴随物,也是瓦解公众支持改革的腐蚀剂,甚至是终极改革的致命杀手。



  1986年9月,邓小平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改革体制继续前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6~180页)。

  ——此言不虚!



  政府根据发展规划,按照一定的行政审批程序,将农地征用为工业或城市用地。这里最画龙点睛的,是“征用”两个字。你道何谓“征用”?就是政府据民间财产为己用,“剥夺、充公、没收”的同义词也。

  ——给抢劫一个好听的名号。



  (中国的)土地制度,为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农地,混合了“土地不得买卖和涨价归公”(征地制)、“国家工业化”(超低补偿)、“人民公社制”(唯有“集体”成为农民的合法代表)和“香港经验”(土地批租制),自成一家。

  ——“中国特色”,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以权力租金驱动土地流动,效果如何还需要长期追踪、观察和研究。目前我看这套土地制度,逻辑的一致性还在其次,实际效果上“两不经济”的端倪已现…简单概括,一边严重浪费城市化的机会,一边大量浪费农地。

  ——蹩脚的,不仅土地政策……但是,如果政策不留点漏洞,某些人怎么寻租呢?



  (按目前的土地政策)下去,内地很快会出现若干个“香港”。那可是所得税率比现在香港高一倍,而地价占收入平均所得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新香港”。这些“新香港”的经济靠什么来支撑?每周放5天假,还是天天办运动会?

  ——今天,香港的房价开始跌了,而中国大陆,诸多条件还大大落后于香港……



  算算我们这里征地补偿金与土地市价之间的差额,可以知道“流失的土地权利租金”数目惊人。真的为农民收入问题发愁吗?那就把“征地+补偿+批租”制度废除了吧。

  ——没有这个“数目惊人”,怎能会有贪官们的“数目惊人”?



  离开对产权的清楚界定,在当前政纪政风的条件下,少办国家工程才是上策,大办事舍安求危。

  ——“安”意味着“慢”,而“危”意味着政绩,而后果与“官”并无关系,他们会放在心上?



  从实际情况看,国企投资常常是“更自由的”政府投资,除了免受人大审议,行为逻辑与政府投资如出一辙。

  ——如此,国企也就成了“蛀虫之家”!



  (京津城际高铁)建设成本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铁路的通行速度从“时速 200公里及以下”,一下子提升到时速350公里。最妙不可言的是,什么时候改成350公里的,连铁路系统的专家也说“大家都不知道”!

  ——拍脑袋决策!但别处问题,一旦出了问题,也就不知道当时是谁“拍脑袋”了……



  (政府主导)投资依据的不是市场的相对价格,不是猜测的未来需求,也不是预期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更为要害的,是这类投资的决策与其最后的结果之间,没有可靠的责任关联。

  ——上了就是政绩,至于有没有市场、有没有回报,资产增值还是烂尾…鬼才管!



  经验表明,价格管制即使在高通货膨胀时期也是错误的,因为那仅仅管住了“温度计”,却并不能管住“温度”——那要靠控制货币供应量。

  ——管住“温度计”就行,反正各级组织看的就是“温度计”,而广大贪官们又不愁物价…



  有行政垄断因素的大国企的改革,首要的不是利润上交,不是降低高管薪水,而是开放市场准入。因为这些部门超高的利润和福利薪水等,根本上是市场开放不够之果。

  ——现在国企蛀虫们想开了,要那么高的“利润”干嘛,统统“吃掉”,并且还要亏损,要国家补贴…



  投资与消费有矛盾,但不对立。从概念上讲,投资就是减少今天的消费,以换取明天更多的消费…投资是把时间引入的消费,所谓投资决定,就是在当下消费还是未来消费之间做抉择。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官员们为什么喜欢“大干快上”:这是今天的政绩,至于未来能否消费,与现在的官员有半分钱关系?



  党政权力掌控投融资决策,最大的弊端是责任链条松松垮垮。往往官员人事一变化,投资责任就再也找不到主。“新官”对上新项目、借新债情有独钟,一般都不爱理旧账。

  ——正好,不了了之…



  工业地价在行政主导的招商引资“竞争”中的普遍扭曲,不但大量浪费土地、形成过剩产能,还把包括民企在内的很多实业组织,大批诱向“囤地寻租”。



  越是想“靠投资拉动增长”,就越要注意消费的相应增长。这两匹“马”要互相协调,才能跑得又稳又快。

  ——一匹马要撑死,而另一匹马要饿死了!



  裁判到底能不能进场踢球,过去似乎是清楚的,但这些年好像又不大清楚了,似乎裁判拿个哨子进场踢球,还是一道“中国模式”的风景哩。在很多情况下,又何止裁判踢球,简直是拿了根棒子在那里抢球!官与民争利,哪里还谈得到提高普通居民的收入?

  ——很多政府机构还以此为荣呢…



  政府机关不可因为强制执行力在手,就自行决定税的种类和税负的轻重。可是,我们很多税现在还是行政部门直接定,自编自导自唱。

  ——一边声称依法治国、取信于民,一边强奸民意、见利忘义…油价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加税不减税怎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讲了那么多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要增加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可是加税建议很容易变成政策,减税就非常难,结果还不是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的目标越走越远?

  ——要养活那么多贪官和“贵人”,和越来越庞大的“人民公仆”队伍,不增税就不错,更别说减税了…



  人民会觉得行政权的行使没准儿,说情况紧急可以限这个限那个的。一旦把这些没准的行为纳入预期,大家的行为和市场就可能紊乱,长期代价就大了。

  ——现在已经是这样了!



  合适的国家概念以人民为本位,加上领土、主权和典章制度。这样来看,民是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无民不立,民贫国必衰,民富国才强。

  ——现在的情况是:孩子比娘大,国家上面有人…



  近年的一个基本教训就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只是名义上的相对价格,却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实际的市场相对价格。“管住”名义变量的结果,是误导产业和企业,延误经济调整的时机,到最后还是躲不开市场调整的现实。

  ——大致循环是:管制导致恶果,然后再施行新管制…



  …皇权社会的历史传统,从来就没有公民意识,只讲什么“草民”和“臣民”,到底是纳税人养活了国家,还是“皇恩浩荡”才使老百姓有吃有穿?历来不说清楚,更从来没有正确答案。在这样的传统里,因权而贵似乎天经地义。

  ——没错,“皇帝”这么名称不见了,但皇帝却从未消失…



  饥荒、逃港等危机逼出来的自发的体制突破,在思想解放的条件下,才转化为改革开放的探索性实践。简单讲,就是危机驱动改革。

  ——中国的王朝,不到一定程度(快要破败之时)是不会改革的,而那时,往往已失去改革的时机!



  “因权而贵”的确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也是当下中国转型里无法回避的一大问题。



  没有非常明确和确定的规则,市场中人的努力和注意力,同样不可能集中于结果不确定的经济竞争,也就无从动员人们勇敢地面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尽最大努力争取收益、避免灾祸。

  ——所谓“短视”,事出有因!



  作为合法强制性的税收体制,本身又要具备程序合法的严肃性,不能成为一个过于灵活的调控开关,想拨一下就拨一下,增加各方面对未来的人为的不确定性。

  ——所谓的依法治国,一旦遇到利益,那便失去了支撑…

  (www.earm.cn/田成杰/2016-5-14整理)
我的更多文章:
书摘:应对不确定性需确定五大规则(2016-05-03 14:22:52)书摘:解决体制障碍的五条政策建议(2016-04-20 09:32:26)书摘:周其仁论“国”“民”关系(2016-04-19 11:49:19)阅读笔记之:崖边中国,回头是岸?(2016-04-15 16:07:12)阅读笔记之:小人物的“革命”史(2016-04-12 15:21:23)书摘:改革是对未来最重要的投资(2016-04-08 13:56:25)书摘:经济增长与企业成长(2016-04-07 14:36:53)书摘:不能仅靠政府拉动经济(2016-03-29 16:58:39)书摘: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性质(2016-03-28 10:50:08)书摘:“国土制”剥夺农民(2016-03-16 09:12:3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5-15 09:15: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