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货币理论”的补充及其注解
任志作品
阅读本文之前你需先阅读“双货币理论”,本网站就有这篇文章,你也可以到我博客查看:
http://blog.sina.com.cn/soblog
上月22号本人写了“双货币理论”一文,部分读者对本文提出了质疑,所以本文对“双货币理论”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并对文章中的部分词句做一些解释。
对双货币理论最形象的理解莫过于类比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本文不准备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其原理概括讲是“将过量的江水通过外江分流,而不危害成都平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经济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便是价值度量,比如:一斤大米值多少,一斤肉值多少?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度量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尺度,然而我们知道由于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使我们认识到单一货币的内在不确定性,用一种管理货币A来纠正流通货币B可以有效的稳定B币的价值,也可以有效的测度B币供应过度与不足。在以前的货币理论下,经济学家们习惯于单一货币的讨论,然而我们常常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的统计,计量方法及其模型根本就不能准确的预测复杂的经济,即使能数据也必定是滞后的,所以你不能准确的决定货币供应量及其利率。让货币供求及其利率部分由市场来决定往往能够得到最优结果,双货币制度实际上给了市场参与者一种选择的权利——期权。
货币A盯住物价指数及其它标的物。我们在“双货币理论”一文将货币A盯住物价指数,其实作为一种管理货币他可以盯住任何一种标的资产,这取决于央行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这里我们首先来分析盯住物价指数的情况。盯住物价指数应该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然而我们面临如下问题:这里假设物价指数每月定期公布一次,如果公布日物价指数每月为2%(物价指数的波动确实存在,而且波动率有时还很大),投机者事先已经预测到这一点时,就存在在公布前一天将大量流通货币B兑换为管理货币A,在公布指数后做相反的操作;前后不到一天即单天收益为2%,相当于年收益率为2%×365=730%!这令人感到吃惊,而且当单月物价指数较高时,下月可预测且不会太低,所以能引起市场的大量投机行为,要解决这种不协调必须设定规则。具体办法有:规定投资者的最高年收益率为某一百分比,例如为年20%,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公布之日起,物价指数乘以365天再除以冻结天数x必须小于等于20%;以上为例,如果公布日的物价指数上涨2%,则有2%×365/x≦20%,所以x≧36.5天;也就是说如果公布物价指数为单月2%,则有上月将B兑换为A的账户必须持有A币36.5天后才可以将A币兑换为B币。如果下月物价指数继续上涨1%,那么相当于将A币账户累加18.25天,即等于54.75天以后AB才可以自由兑换。如果下月公布物价指数下跌为﹣1%呢?这意味着36.5-18.25=18.25,也就是未满一个月时间就应该解除冻结,而这必需在下一个月公布日才知道,这不就矛盾了吗?其实不然,央行可以增加一项保值条款,即并不按下跌﹣1%来计算投资收益,这就是说冻结期累计不足一个月,可以按一个月计算而不用扣除收益,按整月20%的年收益率计算。下月公布﹣1%时冻结自动失效。这似乎有些复杂,其实不然,现代信息系统会使这种计算过程变得简单。
第二种方法更为简便,即当月物价指数公布时用高税收来防止投机,具体办法为:以第一种方法的数据为例,假设不准许投资者的年收益率超过50%,前面物价指数为2%时,如果投资者在公布指数后将A兑换为B,则计算持有A币天数。持有一天时将A兑换为B则税收为730%-50%=680%,即税率为680/730=0.932;如果持有二天则为365%-50%=315%,即税率为315/365=0.863;依次类推持有14天有52.14%-50%=2.14%税率为2.14/50=0.041;由于730%/50%=14.6天为免税区边界,所以持有超过15天投资于A币不用纳税。如果投资者是长期投资则不受此限制。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需冻结资金,也不用算冻结时间,每月公布指数日计算机自动计算。第三种方法是将B兑换为A按实名登记,限制单个账户最高兑换金额,例如单个账户不能超过10万元,不准许金融机构投机等。这种的好处是,如果物价指数居高不下,则小投资者会将资金从金融机构借出或取出投资于A币,这样就减少了金融机构可放贷资金量,也会压低证券市场的价格,从而有效压低物价指数。
我认为通货膨胀不应被降到零以下,这是因为产品创新应该以较高的价格来补偿其成本,如果通货膨胀在零以下就意味着创新产品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补偿价,这恰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所以年通货膨胀在0~2%之间为好。需要强调一点,在高通货膨胀期间不应当支付A币利率。我们前面说过,货币A可以盯住任意资产,这确实可以做到,但特点各不相同。第一种是A币盯住黄金价格指数,如果通货膨胀发生则黄金涨价,市场对A币的需求增加,那么央行应该出售黄金;相反如果黄金降价市场对A的需求减小,央行应该够买黄金,这也能控制B货币总量。缺点是黄金市场容易受人为控制。第二种方法盯外汇市场,这也能有效控制货币供求量;当外汇升值时A对B同比例升值,人们将A兑换B,这可以防止资本外逃,但是当情况过于恶化时并不那么有效。也可以盯住外汇储备,例如我国就可以这么做。第三种盯住国内证券市场,如股票或债券市场指数,例如当股票指数上涨时,投资者可以将B兑换为A,这就抑制了股票市场过热现象。当然这需要中央银行进行更广泛的市场操作,例如将资金引导到商品市场。A币作为管理货币的灵活性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中央银行想达到什么目标。然后再设计A币的功能。对A币管理是要付出成本的,问题是这种管理是否值得。
对流通货币B控制的重要性,目前各国采用的是单一货币制,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各有各的经验来管理利率及其货币供应总量,所以以前的经验在货币在双币制下同样重要,这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将不能产生管理绩效的方面留给市场来调节。所以以前的货币理论部分也相当重要,例如可以给B币供应一个增长率,如果这种方法失效,双货币制可以自动纠错,随后意识到错误后还来得及改正。下面我们来讨论单货币制与双货币制的效率问题:假设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增减量为ΔS,时间增量为Δt;又设ΔS为一常数,时间对货币需求的敏感性可用ΔS/Δt来表示,当Δt很小比如说是一天时,货币需求量对时间敏感,这时单双货币制都不能有效调节市场需求,我们将Δt增加一点,比如说一周,这时市场会感应到货币需求,双货币制比单货币制有效;继续增加Δt比如一月,一年;我们可以看到双货币制调节货币供求均优于单货币制。除不能调节瞬时货币供求外,双货币制均优于单货币制。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有两个二方面,市场定价的虚高创造的繁荣是可怕的;同样也说明中央银行应该足够强大。双货币制会使中央银行足够强大,同时也给中央银行增加了新的管理职能,即资产管理。我的意见是中央银行应成立三个部门,即货币管理部,资产管理部与宏观政策管理部。这次金融危机使得欧元区非常被动。有许多学者断言欧元迟早会退出欧洲人民的生活,在没有双货币理论之前我也赞成这种观点,而一旦欧洲央行采用双货币制,可以使得欧元保持活力并存在下去。这时因为双货币制可以解决欧元区内各国的自然分割。一国物价上涨时必需从其他国家输入商品,而双币制下货币会自动收缩而将商品流动减小,一国物价下跌情况与之相反。一国要促进经济增长时可向央行借入流通货币B,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人民将B币自动兑换为A币从而保证该国不通货膨胀,而又发展了经济,央行所持有的B币余量是各国人民为防止通货而将B币兑换为A币的结果。所以各国的经济决策将相对自由。
央行如果决定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央行最好购买他们的高等级资产;为了防止金融机构冒更大的风险,要坚持金融机构符合破产程序立即破产原则,央行可以很容易出售这些资产,双货币制可能会削弱其他金融机构(除银行外)的竞争力。
双货币制并不会增加复杂性,其原因是通常情况下相当由于一国只有一种货币;其次是A币并不直接与外币兑换。一种理想的假设是世界可以分成少有的几个货币区,只使用一种货币,同时单个区内使用双货币制度,可以减少世界各国的外汇风险,以及增加单国经济决策的柔性。
于北京
2009-5-23
引用文章:
综合理论与确定性人假设 人性理论与经济学 通货膨胀的本质 资本经济的新价值规律 双货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