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基准》一经发布,即受到公众的关注。很快,一些科学家发现,《基准》的某些内容需要商榷,甚至明显存在错误。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陈学雷等八位科学家专门撰文,表达对《基准》一些问题的意见,呼吁科技部和中宣部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审议和修改。
  “科学的精神是求真、质疑、实证。”陈学雷等认为,《基准》应该是作为一种指南,而不应作为一种只允许机械地背诵和考试而不允许质疑的教条,“否则它就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初衷相违背了”。
  八位科学家的文章迅速在科学家朋友圈传播开来。一位中科院院士称,这是严重的瞎折腾。清华大学一位学者评论道:“‘知道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能描述牛顿力学定律,能用它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读完宝宝的牛顿力学后,我不到四岁的儿子都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一位北京大学学者表示,“科学确实要严谨,不知这些知识是请的什么专家定的……不过看了医学相关的还正确,其他领域专家应该站出来评论,这样将来的2.0版应该更好!科学知识本来就是不断更新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一位高级工程师对八位科学家意见表示支持,称《基准》应该得到修改。
    撰文 | 陈学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冯珑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山大学天文系)
           康熙(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刘继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盘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沈俊太(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张鹏杰(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
           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8位科学家都是“万有引力”的大咖,科技部和中宣部搞得噱头出了大笑话,哭死都没人能救。
 附1:《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引八位科学家撰文质疑
来源: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新民网】“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这个初中物理课本反复批驳的错误力学观点,竟然出现在了最新印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中,需要公民都知晓。日前,科技部、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通知。《基准》一经发布旋即引来科学家们的一片纠错声:某些科学内容需要商榷,甚至明显存在错误。
  科学的精神是求真、质疑、实证。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陈学雷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双楠研究院等八位科学家专门撰文——《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一些问题的意见》,呼吁能对其中不够科学、不够严谨的地方进一步审议和修改。文章最先发表在部分科学家的个人博客上,之后迅速在朋友圈中传播开来。
  科学家们指出的不妥当之处,主要包括某些条目存在错误或不准确、不严谨。例如,《基准》中提到“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实际上,并非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在已知的物质粒子中,原子不是最小的单元,其本身就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更何况,现代宇宙学认为由原子组成的普通物质仅占宇宙总密度的5%左右,宇宙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这些暗物质和暗能量到底是什么,但几乎可以肯定它们不是由我们所知的原子组成的。
  至于,《基准》中“知道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更是所有科学家“不能忍”的严重错误。起草《意见》的八位科学家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教授张鹏杰告诉记者,“力是维持万物运动的原因”,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从伽利略以来,人类已经认识到这是错误的。初中生物理课本中就明确强调,牛顿经典力学彻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清华大学一位学者在网上评论道:“读完《宝宝的牛顿力学》后,我不到四岁的儿子都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而且,有些存在很大争议,远非学术界的共识,甚至与现代科学认识有明显冲突的说法,竟然也作为公民科学素养的衡量标准之一。特别是针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八位科学家认为它们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否就可以完全归为唯物论的思想呢?
  历史上,“天人感应”论是“天人合一”理论的重要内容,而它有着明显的迷信色彩。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内容并非现代科学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中并没有现实意义。相反,许多现代迷信和伪科学正打着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幌子。作为现代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应能识别这些迷信,而不宜笼统地把这些内容作为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更不应该把这些内容作为科学。
  “科学确实要严谨,作为公民科普的依据和指南,《基准》对提高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更需准确、求真,出台前应请科学家们参与制定,严格把关。”在张鹏杰教授看来,科学本身是一种方法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不应落脚在知识点的堆叠,靠机械记忆来完成;而是,帮助公民树立科学态度,建立严谨的逻辑思维,学习一些证伪的方法等。“否则它就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初衷相违背了”。
  8位科学家共同呼吁,对《基准》中不科学、不严谨的地方,能够进一步审议和修改,如果不加以注意和改正,将会对我国的科普工作造成严重损害。“而且,限于我们的研究领域和学识,这些可能还只是《基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据了解,《基准》起草人小组成员,没有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与科学最沾边的一位专家,主要研究科技政策。(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相关链接
  2016年4月18日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说明,这一基准将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适用范围为18周岁以上,具有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测评时,从500道题库中随机选取50道题目(必须覆盖26条基准)进行测试,形式为判断题或选择题,每题2分。 正确率达到60%视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出了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其中许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环保、健康、急救、灾害防御和事故救援等。《基准》也涵盖了一些最关键的科学素养,如要求公民具有基本的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获取知识或信息的科学方法等。
    附2:科学家们的有关解读和质疑(http://tieba.baidu.com/p/4502741394):
     科技部、中宣部2016年4月18日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
根据《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工人、农民,科技、教育工作者,城乡劳动者、部队官兵、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等学习;各级党政机关、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社会团体等要组织《基准》学习和培训活动;新闻媒体、网站要对《基准》进行广泛宣传。《基准》中则说明这一基准将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适用范围为18周岁以上,具有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测评时,从500道题库中随机选取50道题目(必须覆盖26条基准)进行测试,形式为判断题或选择题,每题2分。 正确率达到60%视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认为,努力提高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制订这方面的基准作为公民科普的依据和指南十分重要。本次制订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出了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其中许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环保、健康、急救、灾害防御和事故救援等。《基准》也涵盖了一些最关键的科学素养,如要求公民具有基本的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获取知识或信息的科学方法等。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吃惊地发现这次公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存在一些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注意和改正,将会对我国的科普工作造成严重损害。我们在此文后面列出若干我们已发现的问题。限于我们的研究领域和学识,这些可能还只是《基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因此,我们郑重呼吁科技部和中宣部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审议和修改。
  另外,正如《基准》第3条指出的,科学的精神是求真、质疑、实证。因此,我们认为《基准》应该是作为一种指南,而不应作为一种只允许机械地背诵和考试而不允许质疑的教条,否则它就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初衷相违背了。
以下为我们认为不妥当之处:
  一、某些条目存在错误或不准确、不严谨之处。
  例如,在第11条基准,“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中,就存在许多问题:
(45)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这一条不够准确。说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可以的,但并非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在已知的物质粒子中,原子并非最小的单元,其本身就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可分解为质子和中子,而质子、中子等又是由夸克等更基本的粒子组成的, 此外还有光子、中微子等微观粒子等。另外,现代天文观测表明,当前宇宙中的大部分重子物质(普通物质)是以等离子体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其中原子核与电子是分离开的,而并非以原子形式存在。因此,仅就已知的物质而言,也不能说“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比如波粒二象性和等离子体,中学生就知道——笔者注)更何况,现代宇宙学认为由原子组成的普通物质仅占宇宙总密度的百分之五左右,宇宙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这些暗物质和暗能量到底是什么,但几乎可以肯定它们不是由我们所知的原子组成的。
(48)知道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能描述牛顿力学定律,能用它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这一条有严重的错误。亚里士多德曾认为,力是维持万物运动的原因。然而从伽利略以来,我们就已经知道这是错误的说法,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并不需要力。(中学课本的牛顿力学的基础内容——笔者注)
(49)知道太阳光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认识太阳光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知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
这一条说法不严谨。在初等物理中,我们有时介绍太阳光或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如彩虹呈现赤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这也是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牛顿在他的《光学》一书中做出的颜色分解。但是,白光到底分解成多少“颜色”,与人的感知能力、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等有关。实际上,现代物理学上所说的单色光是指单一频率的光,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光可以分解成无数多种单色光。所以,说太阳光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是不够严谨的。(丢死人了,太阳光或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只是可见光,还有不可见的红外光、紫外光等——笔者注)
  又如第13条基准,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识:
(60)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一日,形成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伴有月圆月缺。
这一条的表述非常容易造成误解。“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但造成四季更迭的是公转过程中太阳相对于地球自转轴角度的变化,而非公转本身(初中的常识——笔者注)。“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这里的“月”是指阴历的月,与现代通行的公历的月是不同的。这些在科普宣传中如果不加以说明,很容易造成误解。
  二、某些说法本身存在很大争议,远非学术界的共识,甚至与现代科学认识有明显的冲突。
例如:第2条基准,“知道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
(9)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这些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有一定的价值,但它们是否就可以完全归为唯物论的思想?比如,对“天人合一”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在历史上“天人感应”论是“天人合一”理论的重要内容,而它有着明显的迷信色彩。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内容并非现代科学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中并没有现实意义。相反,许多现代迷信和伪科学正打着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幌子。作为现代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应能识别这些迷信,而不宜笼统地把这些内容作为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更不应该把这些内容作为科学。(“天人合一”不过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意念,现代自然科学还没有实证的方法验证——笔者注)
  三、有些内容是日常生产、生活应该具备的常识或技能,但其中许多内容与一般所说的科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似不宜全部纳入科学素养。
    注:想不到官方也有卖假药的,这《基准》如果拿到中学给老师改作业恐怕及格的可能性也不大。还好意思“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工人、农民,科技、教育工作者,城乡劳动者、部队官兵、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等学习;各级党政机关、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社会团体等要组织《基准》学习和培训活动;新闻媒体、网站要对《基准》进行广泛宣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