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范围内,物流企业规模越大,运行成本越低。但中国物流企业大多为计划经济时期运输部门转型而来,缺乏兼并整合,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从而限制了物流企业的运输服务能力。此外,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缺乏规范的市场法则,导致我国物流企业过度竞争,市场集中度不高。根据2015年科技信息部调查结果,2014年我国50强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7931亿元,而2014年中国物流总收入为7.1万亿元,前50强物流企业收入占比仅为10.6%,我国物流市场集中度较低。
表1:中国物流业十强企业(2014年)

美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提供基础寄运服务外,还提供合同制造、融资、采购等增值服务,通过扩充产业链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但我国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仅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服务上,相关的包装、加工和配货等增值服务较少,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无法形成完整的物流产业链。此外,信息化技术的落后也制约了我国物流业发展。截至2011年,除条码技术应用率较高外,我国物流企业使用GPS/GIS比例不足50%,RFID技术使用率仅为15.3%,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图1:中国物流信息技术使用比例(%,2006-2011)

我国于1978年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本世纪加入WTO以后,中国物流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美国Armstrong&Associates咨询公司数据显示,中国物流业2013年市场规模达到1.59万亿美元,占全球18.6%,蝉联世界第一。2009年到2014年,我国第三方物流收入规模平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从2009年的610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1491亿美元,业务增长强劲。
单位GDP物流需求系数代表本年度单位GDP所需要耗费物流总额,物流需求系数越高则经济发展越依附于物流市场。我国单位GDP物流需求指数从2001年1.8提升到2014年3.35,体现了较强的物流市场需求。近年我国工商企业为增加物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逐渐将物流外包,物流外包比例不断提升。2014年我国工商企业物流外包比例达到65.3%,预计未来将物流外包的企业数量将不断增加。受益于市场需求和国家支持,我国物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我国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万亿,比去年同期增长42.98%。我国主要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也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我国公路里程达到457万公里,铁路里程达到12.1万公里,民用货运汽车保有量达到1894万辆,营业性通用仓储面积达到9.1亿平方米。
物流市场中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比
例已经成为判断该物流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当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比例在50%以上时,则认为这个物流市场是成熟的。截至2010年,日本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比例约为80%,欧洲约为76%。且需求仍在不断增长。我国2010年工商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量占企业物流总量80%以上的企业占比仅为40.3%,与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第三方物流收入占物流成本越高,说明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占比较大,发展越成熟。而2014年我国第三方物流收入占物流成本比例仅为8.0%,远低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低于8.2%的全球平均水平。若按照欧美3PL收入占物流成本平均水平10%计算,2014年我国物流成本为18648亿美元,则2014年我国3PL市场规模应为1864.8亿美元,但目前仅为1491亿美元,因此我国第三方物流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15年8月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实施现代物流重大工程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同时,《通知》中提出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为8%,第三方物流比重由目前约60%提高到70%,按照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3.5万亿计算,到2020年我国第三方物流仍有万亿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