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国家统计局加大反驳外界对其所发布经济数据的质疑。其最新目标是国际能源署(IEA),后者不久前发布报告,
质疑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6.1%的官方数据,依据是这一时期中国原油和电力消耗量实际上出现下滑。
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一份声明说,遗憾的是原文的观点缺乏论据……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国际组织,这一做法是缺乏严肃性的。国家统计局没有直接指称国际能源署,但其目标何在很明确。(国家统计局官员还就本月早些时候的一篇文章接受了《华尔街日报》采访,那篇
文章的内容是有关改进其统计制度的措施。)
国家统计局的论据之一是,衡量数量的能源消耗量和衡量增加值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变化不一致的情况并非没有先例可循。国家统计局说,这样的差距在其他国家也出现过,但没有引发不合适的评论。国家统计局举例说,2001年美国电力消费下降3.6%,而GDP增长0.8%。日本2003年电力消费下降1.3%,而GDP增长1.8%。
统计局说,拿经济总体增速与部分能源消耗增速的数据进行对比,犯了总体与部分对比的错误。国际能源署重点关注原油和电力需求的下滑,而中国国家统计局则表示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同期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与经济增长保持了同方向的变化,不存在不吻合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还表示,用电量负增长反映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季度经济增长更多地来自用电量相对较少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较少来自遭受沉重打击的传统制造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季度用电量下降3.7%,而产业增加值能够却增长5.1%--这正是一些外界人士认为存在操纵行为的证据所在。
外界观点也依然存在分歧。瑞银(UBS)
经济学家汪涛在上周的一份报告中说,在不同领域的产业活动出现很大起伏之际,她对用电量能更好地说明经济增长的观点持怀疑态度。汪涛提出,比起总产值,用电量大的行业下滑更为剧烈,这一理论基本上支持了国家统计局本身的立场。
但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和李炜在周一发布的报告中认为,经适当地衡量,高耗能产业的下滑速度并不比其他产业快。而且历史上存在于其他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近几个月也已不复存在。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说,发电量下降和产业增加值增长之间的差异看上去仍然“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