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息分析———
美国WTI原油7月期货周五(5月27日)收跌0.15美元,或0.30%,报49.33美元/桶,本周上涨1.75%。布伦特原油7月期货周五收跌0.27美元,或0.54%,报49.32美元/桶,本周上涨2.48%。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再度刷新2009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至316座,暂时缓解了市场对美国页岩油产量回升的担忧,但市场依然认为油价走高将诱发新增产量,供应过剩担忧和美元走强均令油价承压。
王泽至分析截至2016年5月27日当周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录得316座,时隔两周后再次刷新2009年10月来最低水平,上年同期为646座,另外总钻井数持平于上周。此外,美国当周天然气活跃钻井数增加2座至87座。
然而,沙特媒体周四援引公司执行长报导,沙特阿美计划未来两周将Shaybah油田的产出提高至100万桶/日,开足马力进行生产。
此外,美国一季度GDP修正值如愿上修,但是仍然创下一年以来最小增幅,不过储蓄率却意外成为最大“亮点”。近期数据显示企业投资、居民消费、营建支出和商品贸易都获得明显增长,一季度美国经济受此支撑有所复苏。随后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哈佛大学的活动上表示,如果经济如预期般加速成长,继续创造就业,美联储应该在“未来几个月内”升息。受耶伦讲话提振,美元延续涨势并刷新日高至95.73。美元走强令油价承压。
美联储耶伦讲话,加息影响油价———
美联储主席耶伦27日在哈佛大学表示,如果经济继续向好、就业持续增加,未来数月加息可能合适。
当天,耶伦在哈佛大学被授予拉德克利夫勋章。在参与相关经济讨论时,耶伦说:“正如我过去所述,随着时间推移,美联储逐步、谨慎加息是合适的,可能在未来数月美联储加息是合适的。”今年以来,耶伦在加息问题上表态谨慎。3月29日,她在纽约经济俱乐部称,考虑到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不稳,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是合适的。
耶伦27日在哈佛大学称,美国经济正在持续改进,就业市场数据大幅改善,并对通胀率达到美联储2%的目标表示乐观。美国商务部当天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增长0.8%,高于此前公布的0.5%的初次估值。根据十天前美联储公布的4月会议纪要,当时美联储大部分官员认为,如果经济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回升、就业市场持续走强,并且通胀率向2%目标改善,那么美联储在7月会议上加息可能合适。美联储4月会议并未加息。
不过,耶伦并未明确指出美联储将会在具体哪一次会议上加息。美联储最近一次会议将是6月14日和15日,再下一次是7月26日至27日。王泽至预计,耶伦的表态和美联储其它官员最近的表态一致,推高了市场对于近期加息的预期。据美国CNBC电视台网站报道,耶伦讲话前市场对6月、7月加息的预期分别是28%和57%,而她讲话后,前述数字分别上升到34%和62%。
OPEC会议冻产无望———
距离OPEC会议仅有一个星期,但达成积极结果的可能性却依然渺茫。近期的油价上涨,以及沙特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都令冻产协议几乎不可能达成。
首先,伊朗并没有合作的心情。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伊朗在4月已将原油产量提高至日均356万桶,创下2011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该国4月原油日均出口也猛增60万桶,达到日均200万桶。重要的是,伊朗石油产量已经达到了制裁前的水平。该国政府此前表示,需要在产量恢复到制裁之前的水平,才考虑与OPEC合作限产。然而,迄今为止,伊朗仍在坚称需要加强产量,似乎没有任何合作的意愿。
更重要的问题是沙特的态度转变。沙特在2月初就与俄罗斯、卡塔尔和委内瑞拉签署了初步协议,同意将原油产量控制在1月的水平。然而,在4月17日举行的多哈会议中,沙特临时“变节”,忽然坚持冻产必须适用包括伊朗在内的所有OPEC成员国,令数月的筹备功亏一篑。这一结果也促使市场观察人士重新审视,究竟谁才拥有沙特石油政策的实际控制权。自年仅31岁的沙特副王储MohammedBinSalman掌管石油大权以来,他在沙特经济政策中的力量日渐强大。俄罗斯和委内瑞拉都认为,这位副王储坚持没有伊朗的参与,就没有冻产协议的观点最终占了上风,导致谈判破裂。目前,沙特的原油产量超过日均1020万桶,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王泽至总结———
这一整周原油沥青其实一直都是处在多空对峙的情况下,整个行情的基调可以说是在回调和反弹中不断交换。但是整体趋势是上行的,在美元走强、API和EIA的多重利多数据支持下,上涨也变得理所应当了,相信关注了美联储耶伦讲话的朋友可以明显地得到一个信息,美联储的确是要加息,但是耶伦强调较多的是在7月,6月加息的概率会越来越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另一个消息,美国经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鹰派6月计划可能不得不延迟到七月才能得到实现,讲话结束后,受到美联储偏鸽派的因素,原油开始反弹上行,但是不能不考虑6月加息的可能性,而且opec即将到来,伊朗的坚硬态度基本也宣告了冻产的告破,原油产量将会大大提高的伊朗对于本就供应过剩的油市无疑又是重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