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武陵溪yn在2009-5-29 15:54:00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龙之珠在2009-5-27 16:22:00的发言:“数学是加入经济学家俱乐部的门票”。被西经误导所致。我国的经济学家是经济学人家。有哪位经济学家的学说被历史和实践所肯定?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有哪国的社会科学比中国更发达?被5000年历史和实践所肯定?抛弃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而去邯郸学步,不但学不好别人如何走路,最后连自己怎么走路也不会了,剩下的大概只有爬了。
说的在理,我以前也想过,也曾经挺困惑:真正经世济民之理论往往不是那些数学化了的晦涩难懂的经济理论,尤其根据中国发展来看更是如此。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我们一个劲儿倡导国际化,学术也需要走出国门,而不能只是在国内自得其乐。那么,走出国门,我们就得遵照一定的既成规则,尤其是对于年轻学者更是如此,否则,还有什么办法能让经济大家面前“人微言轻”的年轻学者得到认可呢?本来经济学就是见仁见智的学科,如果只是凭着天资聪颖,发表一些不为时人认可的独到观点,恐怕又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了。
我还觉得,现在的问题是,思想和数学工具好像很难兼得,真担心一些人数学学得特别好,却最终忘了经济学为何物,更不用说经世济民了。我也和您一样惋惜我们的哲学思想、汉语语言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
同时精通于数学和经济学的人挺多的,也许是你没见到。
中国古代的哲学之类很难传承,发现了吗?多数是一种感悟,尤其强调“悟”,比如做一道菜一样,西方要写什么口味放盐几克,中国老师讲少许。也许你经过了自己的试验,中国的厨师会远胜西方,毕竟滋味火候全在一人心上。
这没有错,所以说我们平时做事时很多事要斟酌,因为我们没有完全的信息去模型化一个事情,确切来说没有几个事情可以模型化的。这是中国本身科学的长处,长于实用、经验和自身实际感受。(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其实也是西方的)传到中国之前,中国的实用主义很强的)
但是经验能传吗?移植大脑吗?所以换了一个人还是得再试验一遍。而西方的说法确定性可传。换了一个人还是加热30分钟和放5克盐,口味不会差太多。换句话说,中国的顿悟哲学会出“绝顶高手”,但是不能期望每个人顿悟;西方的东西只要你把它教的多学多思,像固定的妙招一样,会把你训练成一个“平凡手”。
所以这是我们要学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化、确定化。我们古代的思想如果上升为理论,具备相当的确定性而相对少些思想性就会让我们的精华思想更好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