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借助中国市场活力与 IMSI&BD 发展的结合,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造智能制 造产业体系基础上,持续升级中国完整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使中国制造从工业 2.0 与 3.0 并存为主的格局逐步演变为工业 3.0 与 4.0 并存为主的格局,吸引美、日、德投资中国市场,合作完成升级过程的刺激动力。同时,借助中国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使 IMSI&BD成为中国智能制造体系的主流模式,从而实现对美、日、德智能制造的跃升式跟随与追赶。 另一方面,向两端发力,借助中国的消费多样性和世界独一无二的消费社会试验场条件,形成 智能制造的客户端大数据,尤其是形成亿万人次选择验证的各种智能制造知识库模型,凭借智 能制造的知识库进行形式多样的产品应用研发和品牌创造,与美、日、德形成差异化,构造应 用端的全球智能制造知识优势(谢康,1999;谢康等,2002)。例如,湖北某服装企业原来主 要从事品牌服装代工,处于价值链低端,但其在与全球一流服装品牌的 20 多年版型合作中积累 了丰富的实物版型库。版型设计是服装价值链中多品种、小批量的关键环节,也是许多企业的 薄弱环节。该企业凭借打造亚洲最大的女装版型数据库,通过实物版型的数字化建立知识模型, 从而能快速进行版型换装、放码、布料冗余度测试等改进优化,使版型设计从通常的 7 天左右 压缩到几小时(冯国华,2015),企业从传统服装加工转型升级为服装加工数据服务提供商, 由生产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企业形成智能制造的知识优势后,再借 助 IMSI&BD 的研发制造一体化优势,及本土的市场优势,可形成全球性的智能制造品牌,从而实 现向智能制造研发和品牌的两端延伸。这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愿景,IMSI&BD 则是支持中 国制造企业实现这一愿景的利器。
具体地,研究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关注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毛蕴诗和郑奇志, 2012)。借助 IMSI&BD 实现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则需要培育中国企业与消费者及合作伙伴的 协同演化动态能力,尤其是通过大数据驱动的 IMSI&BD 发展模式所需要的引导消费者变化的动态 能力。根据对现有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研究,我们归纳了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企业非线性 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一是技术资本跨产业创新驱动的升级路径,即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商业创新模式与技术 资本结合后,导致竞争格局和盈利模式变革,形成制造企业跨产业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路径, 如小米、酷漫居等;
二是集成式智能化创新驱动的升级路径。集成式智能化创新是通过技术的组合产生革命性 创新的一种创新方法(周济,2015)。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商业创新模式与智能制造体系结合后, 导致产业模式变革,企业边界发生变化,形成制造企业集成式智能化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路径。
如苹果手机、特斯拉电动汽车、Google 无人驾驶汽车等;
三是双向嵌入 / 重构价值链创新驱动的升级路径,即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商业创新模式 与智能制造体系结合后,导致价值链变革,形成制造企业双向嵌入 / 重构价值链创新驱动的升 级路径。具体又有三条路径:① 制造企业借助实体网络优势与互联网及大数据结合来嵌入 / 重 构价值链,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 O2O 创新升级;② 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整合本土资源,通过品 牌经营嵌入或重构全球价值链,由此牵引或推动本土制造企业实现产品、功能或跨产业的升级。 如北京昌佳集团通过品牌经营,带动了中国部分油泵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③ 基于互联网及 大数据整合国际资源,如通过电商平台实现跨境电商的资源整合,构建面向本土和海外市场的 国际品牌,实现转型升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刚性自动化到柔性自动化,从非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到 IMSI&BD,制造业正在经历一次全新 的产业模式变革,从而将人类带入一个基于智能制造的“手工业 + 大工业”的个性化新时代。
本文围绕 IMSI&BD 展开讨论,提出了 IMSI&BD 概念模型与管理理论研究框架,认为 IMSI&BD 由基 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智能活动、核心智能制造能力、智能制造的知识管理活动,及基于互联网 及大数据的智能联盟四个基本子系统构成。IMSI&BD 的研究主要包括以消费者或客户活动为核心 的智能活动、IMSI&BD 的二元能力管理、集成式智能化 PMC 平台的知识管理、与 IMSI&BD 匹配的 C2M 战略与组织变革,及 IMSI&BD 的二元能力与组织的二元能力之间的协同演化五个部分。本 文研究形成了如下结论:IMSI&BD 的核心是人的互联制造,使制造业再次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基石, 中国制造业抓住 IMSI&BD 发展机遇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不仅迫切,而且具备现实可能性。
为此,中国智能制造可以实施如下三步走的战略管理方案:第一步,以智能制造中的集成 式智能化 PMC 平台为主攻方向,借助全球最大的消费社会试验场的条件,及全球领先的移动互 联网及电子商务应用地位,形成 IMSI&BD 应用端的大数据;第二步,在 IMSI&BD 应用端大数据资 源的基础上,借助人口众多、文化多样性与消费偏好多元化的优势,构建与美、日、德相区别 的竞争优势,即智能制造应用的知识库优势;第三步,借助智能制造知识库优势形成全球制造 的应用研发创新和品牌创新,从而实现中国企业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进入世界 制造的第一梯队。
[ 参考文献 ]
[1] 杜宝瑞,王勃,赵璐,周元莉 . 智能制造系统及其层级模型 [J]. 航空制造技术,2015,(13) [2] 冯国华 . 打造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业 [J]. 中国工业评论,2015,(4).
[3] 黄群慧,贺俊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 [J]. 中国工业经济,2013,(1). [4] 黄顺魁 . 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工业 4.0”的启示 [J]. 学习与实践,2015 (1).
[5] 隗斌贤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J]. 科技通报,2009,(11). [6] 宁振波 . 智能制造——从美、德制造业战略说起 [J]. 航空制造技术,2015,(13).
[7] 路甬祥,陈鹰 . 人机一体化系统与技术── 21 世纪机械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J]. 机械工程学报,1994,(5).
[8] 毛蕴诗,郑奇志 . 基于微笑曲线的企业升级路径选择模型 [J].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
[9] 毛蕴诗,张伟涛,魏姝羽 . 企业转型升级:中国管理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 SSCI 和 CSSCI(2002-2013 年)的文献研究 [J].
学术研究,2015,(1).
[10] 任毅,东童童,“智能制造”对中国食品工业的影响及发展预判 [J]. 食品工业科技,2015-11-23 网络出版。
[11] 宋利康,郑堂介,黄少华,郭宇,朱永国 . 飞机装配智能制造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 [J]. 航空制造技术,2015 年,(13).
[12] 王钦 .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变革:影响、反思与展望 [J]. 经济管理,2014,(12).
[13] 王钦,张隺 . “中国制造 2025”实施的切入点与架构 [J]. 中州学刊,2015,(10).
[14] 王淼,王湘念 . 智能制造的基础、组成与发展途径 [J]. 航空制造技术,2015,(13).
[15] 王天然,刘海波 . 自动化制造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J]. 信息与控制,2000,(6).
[16] 王铁山 . 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转型升级 [J].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5,(5).
[17] 肖静华,谢康,吴瑶,冉佳森 . 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构建:B2C 电商梦芭莎案例研究 [J]. 管理世界,2014,(8).
[18] 肖静华,谢康,吴瑶,廖雪华 . 从面向合作伙伴到面向消费者的供应链转型:电商企业供应链双案例研究 [J]. 管理世界,
2015,(4).
[19] 谢康,陈禹,乌家培 . 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 [J]. 经济研究,1999,(9).
[20] 谢康,吴清津,肖静华 . 企业知识分享、学习曲线与国家知识优势 [J]. 管理科学学报,2002,(2).
[22] 杨叔子,丁洪 . 智能制造技术与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与研究 [J]. 中国机械工程,1992,(2). [23] 张宝华 . 物流企业信用评价研究 [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24] 赵东标,朱剑英 . 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的发展与研究 [J]. 中国机械工程,1999,(8). [25] 周济 .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 2025”的主攻方向 [J]. 中国机械工程,2015,(17).
[26]Adner, R., 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31(1).
[27]Boudreau, K.J., Lakhani, K. R., Using the crowd as an innovation partn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J]. 2013,(4).
[28]Chang, S., Gong, Y.P., Way, S.A. and Jia, L.D., Flexibility-oriented HRM systems, absorptive capacity, market responsiveness and firm innovativenes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 39(7).
[29]Chatterji, A. K., Fabrizio, K. R., Using users: when does external knowledge enhance corporate product innov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35.
[30]Keen, P., Williams, R., Value Architecture for digital business: Beyond the business model[J]. MIS Quarterly, 2013, 37.
[31] Hausmann, R., Hidalgo, C.A., Bustos, S. Coscia, M., Simoes, A., Yildirim, M.A., The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 Mapping paths to prosperity[EB/OL].http://www.hks.harvard.edu/content /download/69524/1250906/version/1/file/ATLAS_2013_Part1.pdf
[32]Sawhney, M., Verona, G and Prandelli, E. Collaborating to create: the internet as a platform for customer engagement in product innovation[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5, (9).
[33]Ulrich, K., The role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in the manufacturing firm[J]. Research Policy, 1995,24.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sight from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and Big Data
Xiao Jinghua, Mao Yunshi, Xie Kang
(Business schoo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IMS) based on Internet and Big data includes four fundamental sub systems which are the intelligent activity based on internet and big data, co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apability, knowledge management activity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telligent alliance based on internet and big data. Different from CIMS and traditional IMS, the IMS based on internet and big data includes the customers and intelligent alliance into the system, which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co-evolution dynamic capability between enterprise and customers or business partners. The key compete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is also the co-evolution dynamic capability between enterprise and customers or business partners. If Chinese industry seizes the opportunity of demographic advantage, market vitality, Internet application advantage and IM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lso implements follow strategy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with the “ central breakthrough, both sides extend” transformation path, it might be able to transform from big to strong. If succeed, the global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arket will move to a new balance, which includ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Internet in USA, Industry 4.0 in German and Japan, Chinese Manufacturing 2025.
Key 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Internet; Big Data; Transformation; Co-evolution dynamic capability
﹝责任编辑:冯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