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靠基建,基建融资靠什么?很多人把PPP推上了风口。今年以来,从发改委到财政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PPP发展的措施,社会对PPP寄予厚望。但实际上,中国目前的PPP尚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操之过急,很容易曲解PPP的本义。本文就针对关于PPP常见的六种误读进行了剖析。
PPP带来的不只是社会资本,还包括出资方的知识技能、管理经验、创新能力、市场约束等“附加值”。在社会资本的催化之下,PPP项目往往更具效率。一是设计、建造、融资、运营、维护各环节捆绑(bundling),通盘考虑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益提升;二是引入私人部门伴随而来的市场监督;三是公共部门提出要求、私人部门设法实现,公私双方各尽所能,风险和职能合理配置带来的服务质量改进;四是公私双方长期合作互动、互相学习带来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
PPP,六万亿的盛宴:2015年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二批推介的PPP项目”,项目总数为1488个,预计总投资金额达2.26万亿,数量上比今年年中推出的第一批推介项目高出了42.9%;金额上比第一批示范项目高出了13.9%。
在此前的9月29日,经各省财政部门推荐和专家评审,财政部公布了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名单——此番公布的项目共计有206个,总投资金额6588.64亿元,项目总量为2014年11月30日财政部所公布的第一批PPP示范项目的七倍,投资额总数是第一批示范项目的四倍。
至此,发改委总计推介PPP项目数2529个,总投资金额达到约42443亿;财政部总计推出PPP示范项目233个,总投资金额达到约8170亿——因财政部发布的示范项目侧重于项目的模式结构和融资方法,而发改委推介的项目侧重于项目对城镇化的贡献,所以“示范”与“推介”项目的重复率极低,仅有十余个项目重复。故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PPP示范、推介项目总投资金额已达到了约4.95万亿。
无基建不复苏,但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财政收入下滑,土地出让金雪崩,43号文约束举债,唯一的希望就在PPP。看好PPP在中国的发展潜力。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截止到2013年,我国PPP累计投资规模约为1278亿美元,与巴西(2707亿美元)、印度(3274亿美元)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有巨大空间。近期随着中央加强引导和地方积极推进,一季度PPP项目签约率低的情况正在逐步改善。未来PPP可能在以下因素的助推下加速起飞:1、政府引导缓解信息不对称、2、增强地方政府信用建立信用评价机制;3、收益性较好的项目陆续推出;4、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完善;5、专业机构积极参与。
政府加强引导整合,缓解信息不对称:PPP的本质是政府、市场和项目的资源整合,各方风险和收益共担。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作为PPP项目的共同参与者,在招标立项阶段,政府相对于社会资本方可能更具信息优势;而在签约后项目通常由社会资本方负责融资、建设与运营,政府主要职责是监管,以协调政府、社会资本方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在此阶段,社会资本方比政府更了解项目。因此,为使PPP项目成功签约与实施,政府需要加强引导,消除信息不对称。
在招标立项阶段,政府需加强项目相关信息的披露。PPP项目通常前期投资大且主要由社会资本方承担,回报周期长,影响项目收益的因素多。社会资本在决定是否参与项目时,通常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当项目为公路时,需了解当地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影响交通量)、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交通量、建筑原材料分布等。政府应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提供相关信息,以辅助社会资本方做决策,降低其观望心理。
此外,政府还需为PPP项目搭建推介平台。为确保项目能够成功实施,PPP项目对参与企业的财务状况、专业资质、相关经验都有一定要求。若PPP项目宣传力度不足,可能会造成某地方政府推出PPP项目但当地无符合条件参与项目的企业,而有实力且有意愿参与PPP项目的企业却缺少渠道了解相关项目。因此,构建连通PPP项目及相关公司宏观研究参考:的宣传平台很有必要。国家发改委于近日在其官方网站开辟PPP项目库专栏,涉及1043个项目,总投资约为1.97万亿,每个项目均公布了建设内容与规模、投资额、政府参与方式及责任人联系方式等。陕西、河北、江苏等省份也举办了PPP项目推介会,集中向市场推广各自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