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强调劳动本质还是需要(欲望)本质,都没有绝对的可靠性,这样的争论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各位不可能在这里争论清楚。
只要上升到本质层面,两种观点都是难脱思辨哲学的范围,现代经济学的立论也是建立在一百多年来发展的思辨基础上的,没有那种柏拉图式的先验的“经济学”定义。基于欲望定义的经济学无非是思想史上在特殊时期、特殊地域的主流认识而已。
我个人欣赏马克思的原因在于他的研究方法,不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也就是不从抽象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从生活开始,抽象概念形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基于这种理解再回到生活,自觉地生活。与此相对的是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方法,比如黑格尔的方法,从绝对精神开始,外化为现实的世界,这种现实的世界最终归结为个人抽象理论体系,也就是他自己的哲学。当然这种从抽象开始的方法在开始处也离不开对实践的基本认识,但这种认识是匆忙的,急于从直观的认识上升到至高无上的抽象,开始演绎自己的理论。
冒昧的讲,前面两种意见都采用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基于从直觉的认识迅速上升到劳动本质或需要本质层次。这种方法的最终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在个人不能超越前人的情况下,最终回到某种前人的理论体系,比如马克思或新古典理论,这是教条主义的根源,我想马克思说他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充分说明他对这种教条主义的警惕;另一种是在个人能够超越前人的情况下,最终回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不同人抓住的不同本质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最终的依据都是自己的意志,因此争论中不能达成理解与共识。
我个人更加倾向于从具体到抽象在到具体的认识路线,不赞同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路线,也反对教条主义的从抽象(劳动或劳动价值论)到具体的路线。关键的一步在于走好从具体到抽象这一段路,这一段没有别的,就是多花些功夫踏踏实实观察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这是一种具体;再就是多花些功夫学习理解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各种有关知识,这是另一种具体。积累这一阶段产生的抽象概念和逻辑关系,但不急于终止这个过程,不让片面的、肤浅的认识成为我们思想的障碍。
回到论题上来,从不同的实践要求下,在不同的认识水平下,生存的目的(需要)和手段(劳动)的相对重要性及相应理论形态有所不同。在马克思的时代他以劳动为本质,并以劳动价值论的形式阐述这种本质,是现实的、合理的,但是生搬到今天的中国社会就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是教条主义;对以主观效用为基础的新古典理论同样如此。
今天中国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理论形态,这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研究的问题。
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从具体到抽象在到具体的研究方法是漫长的痛苦的,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抵抗花花世界诱惑的毅力,这不是一个快速成名成家、名利双收的途径。但是,如果你会享受这个过程中思想不断自由的快乐,这些损失或许是值得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主张这种研究方法,但我也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毕竟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3 16:14:0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