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ngkong 发表于 2016-6-13 11:20 
语言与行动是分不开的。语言架构一整套理论体系,行动是实践理论体系。语言和行动高度统一,才能推动历史向 ...
(一)历史生产思想——思想史批判。本书总体上执行了路标式思索与批驳式辨析结合的思想阅读方式,建构“非体系”的体系。以此种方式和态度对待,为了执行大写化的《资本论》工作批判逻辑,全书以批判引领,思想史批判原则贯穿全书。“以史贯通”逾越了16~19世纪的特定历史时空,将工作触角延展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生史,对广袤“前史”和整个发展脉络进行批判性分析。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是理解每一时代的经济学的锁钥。就此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具有个性化特征。马克思动手写作之前系统考量“存在的秘密”“认识的秘密”印证了这一点。同时,《资本论》是作为大写字母的逻辑进行工作构型的。表明在发生史上,马克思主义并不独具欧洲区域特点,它和人类思想的总体发展休戚相关。简括地说,这一部分的工作把历史思想进程广大化了,并从内容上突显了历史浪漫主义,使其行动主义化,具有充足的主体审美价值。
  (二)思想引领历史——《资本论》体系。这是《资本论》的“实际发生史”。通过《资本论》创作,马克思旨在摹写历史本身。而以16~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时空为工作摹本,则达到了将各个发展段落有机串连的理论目的。第二部分中,马克思以如椽大笔进行历史纪事,又力求展现事物发展本末,显露“为政之书”之精义。我们遂为之创设“12部史”的肖像刻画,转述其要、其神、其精。首先,以史贯通的工作路径在阅读上达到极尽渲染之氛围效果,若无格而有格:其回环的历史发展情节,曲折无法而有法;其夺人眼目的艺术构境,透露沧桑而饱含隽永。其次,在写法上,一十二部层叠而进之历史:路径鲜明、清晰,相互激荡,亦是一幅幅的发展白描,刻画各个发展侧面的经济形态特性;同样亦是穿透了具体历史环境束缚的对于人类史的艺术总写,读来令人整体回味,使人备觉信服,有荡气回肠之慨。最后,在工作摹写中,不仅高亮起来资本主义发生史,历史普适的社会主义批判精神也被大为高扬。因此在烘托“保卫《资本论》”的方法论线索方面,全书不惟含蓄蕴藉,也力求神韵裸露,往往要求议论直奔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