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论文版
6722 6
2016-06-13

编者按
      论文投稿之后如何通过编辑初审?如何到达审稿人手中?审稿人可能在哪些方面挑刺?作者如何应对审稿人的意见?这些问题如何处理才能更加有利于论文的录用和发表?今天我们选发一篇比较典型的编辑、审稿人、作者三方高效互动的范文进行深入剖析,期待能够解答上述疑惑。所选范文尽管为自然科学领域,但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作者而言,亦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为写作、投稿与审稿的方法论知识都是想通的。文中标红字体是转载时编者所注。

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人?

2011年 2 月,编辑部收到一篇题为《黄土高原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时空动态与气候因子变化的关系》的文章,编辑初审认为:作者对黄土高原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气候因子与人为活动均为影响区域植被覆盖状况的重要因子,数据丰富,区域有代表性。(论文好的方面,写作中行文思路一定要明晰,否则不能让初审编辑快速对论文整体形成理性把握)文章结构不甚严谨,语言表达欠佳(不好的地方是语言、形式要素等),但有一定科学价值(这是基于前面对论文整体初步把握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一判断对于稿件能否通过初审至关重要,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能够让编辑拿到稿子后有一个“此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整体判断,是每一位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可先送相关专家评审。

经编辑在网上查找(每个杂志社一般都有固定的审稿专家队伍,但是越大牌的专家可能越没有时间做同行审稿这种工作,因此通过网络、电话、私人介绍等方式直接联系某个专家,也是编辑部的通行做法,有的杂志社也会把优秀作者直接列为审稿专家备用),文章送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孙睿教授评审。孙教授是自然地理学博士,199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学专业,年富力强,曾到荷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访学和合作交流,主要从事碳循环与植被生产力遥感、地表蒸散发及干旱监测、城市扩展遥感动态监测等应用研究。承担过遥感数据与植被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同化研究、生态系统关键参数遥感提取模型与算法、西北半干旱生态植被建设区节水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制、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定量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项目、973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计划项目、加拿大CIDA项目等多个重大课题,在《地理学报》、《遥感学报》、《自然灾害学报》、《中国农业气象》、《应用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研究方向、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足以表明孙教授能够承担该论文的评审。(编辑详细查看了专家简介,以来判断是否能够担此重任。这也提醒大家,平时关于自己的学术成果、学术履历等要能够通过单位官网、个人博客、各类社交平台等进行展示,以便让编辑能够及时搜索和匹配)


专家如何审稿?


稿件3月4日发送给孙教授,3月22日返回评审意见(2-4周是大多数专家的审稿周期,作者也可以凭此模糊判断自己稿件的审稿进度)。评审意见如下:

作者运用NDVI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状况的时空差异变化及NDVI与主要气候因子(月均温、降水量) 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正确,数据分析可靠,结论可信;(首先也是整体判断,因为如果第一遍看完整体判断不加,则没有继续审稿的必要)但从总体来看,全文缺乏重要参考文献,创新性不足,(学术创新是一种继承性创新,因此代表文献缺乏是判断创新性不足的重要依据)分析也不深入,因此,论文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

(1)参考文献引用不全面。综述中“近23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NDVI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与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只引用了国内文献;(这属于典型的文献漏洞,自相矛盾)提到“目前还未有学者针对黄土高原地区NDVI值与气候的关系进行过相关研究”,此话似有不妥,国内应有相应区域(或更大区域) 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建议补充相关文献。(很多作者以为别人都没研究,我来研究,那么我的论文就是创新了,岂不知学术创新的继承性恰恰体现在你的研究一定要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动辄就武断认为“缺乏同类研究”、“尚无人开展这一研究”等,既是对自己论文创新性的不负责任,也是作者本身学术素养欠缺的表现)

(2)数据来源中提到用29个台站的气象数据,但在后面分析中却说用了294个县的气温、降水数据,前后矛盾;提到“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但并没有说明是哪几个年份的分类数据,是否与后面分析中的1985年和2005年一致? 年份不一致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建议补充并修改。(细节交代的自相矛盾是很多作者很多稿子都容易出现的一个漏洞,其实只要自己把自己稿子多检查多修改几遍就可以避免,但是很多作者试图把这一工作留给编辑和审稿人去替自己发现并完成,如果碰到一个不是很负责任的编辑或审稿人,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3)在分析黄土高原1985-2005年NDVI的变化时,用到2种数据,但这2种数据空间分辨率及来源都不一致,可能会影响到2种NDVI数据间的一致性。建议就相同年份进行两者间的一致性分析。(这是一条非常专业的审稿意见,已经不是学术写作素养、粗心不粗心的问题了)

(4)“3.2.1 NDVI年际变化”中对各时段变化(1999-2001年下降、2001-2004年增加、2005年下降) 的原因解释说明不充分,需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只陈列数据,不阐明数据背后的东西,这是很多作者,尤其是经济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作者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因为摆数据容易分析数据难,把容易的工作做完,然后就抱着让编辑去猜的心理去投稿的话,是很难命中的,数据自身不能说明什么,需要作者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5)3.4节选用2000年为例,分析月气温和月降水量与NDVI的相关关系,并得到“1985-2005年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NDVI变化特征的研究中,各土地利用类型NDVI值均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为气候因子的变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年均温显著增加,因而导致NDVI值的显著增加”等结论,结论牵强。(某一个数据或某一个关系能否推导出某一个结论,这种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其实是可以判断出来的,但是很多作者不去认真填补自己稿子中任何一个可能的逻辑漏洞,而是抱着“编辑应该不会发现吧”这种侥幸心理,结果就是不断受到退稿甚至石沉大海的打击)NDVI季节变化是与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但年际间的变化则更复杂;因此,不宜将年内规律直接外推到年际间。建议结合多年气温和年降水量,分析NDVI年际变化与气候条件间的关系。

(6)稿件中NDVI值都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意义不大,建议保留2或3位即可。(这种细节问题都要让别人来指出,亏得稿子有两点,否则细节可以杀人)

(7)英文摘要不通顺,存在语法错误,需要重写。(在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个问题上,我眼看着无数作者跌倒,很多人总以为我自己英文不好,人家也知道我的英文不好,不至于因为这一点就抹杀我的论文价值吧?其实抹杀你的不是你的英文不好,而是你自己明明知道自己英文不好却得过且过的不严谨)

(8)“结论与讨论”部分应简洁明了,层次分明。(论文最后一部分的出问题频率仅次于前言,该部分最容易出现两种问题:一是结论与前面研究没有直接关联,研究貌似做得很到位,但是不能直接推导出结论;二是可以从前面研究推导出结论,但是自己总想着再拔高一下,总想着“不能就这样吧,得高大上一些”,这就忽视了身为学者的朴素态度和学术研究的客观立场,稿子到底好不好别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不需要王婆卖瓜,不然弄个“思路不清,层次混乱”也很难通过审稿人和编辑的法眼)

这是一份很好的审稿意见,既有对论文的整体评价,又有详细的修改意见。孙教授从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性、理论性、创新性、规范性等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性的修改建议。


作者如何回应?

将审稿专家的意见和编辑的具体要求综合反馈给作者,要求修改,10多天后发回修改稿和修改说明。(回复时间的把我也很重要,太短了编辑会认为你没有认真修改,太长了编辑可能不等你了。一般来说,如果能接到修改意见,那么稿子被录用的概率已经在70%以上了,此时只要按照审稿意见认真修改,基本上就可以用了,但是有些作者不认真对待审稿意见,甚至有的会认为审稿意见都不对。其实作者、编辑和审稿人,这三种角色由于立场不同看待同一篇稿子的意见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贸然认为人家的审稿意见不对)修改说明如下:

感谢审稿专家。(礼貌而不下贱)针对审稿专家提出的每一点宝贵意见,均进行了细致的修改。

(1)引言部分增加了6篇( 其中 2 篇来自《NATURE》)英文文章,增加《地理学报》1篇文章,增补了5篇涉及黄土高原所包含省份有关植被覆盖和气候相关关系的文章。(原来不是说没有人做过同类研究吗?一下子增补了5篇文献!)

(2)论文中统一使用黄土高原地区29个台站的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源补充为: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1:25万比例尺的1985年及 2005年土地覆盖数据。(让审稿人逼着变得严谨起来了)

(3)对GIMMS NDVI和MODIS  NDVI2种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这2种数据采用了不同的传感器,其波段范围有差异,因此需对2种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检验。这2种数据的重叠年份为1999-2006年,对这8年的年均NDVI进行相关性检验,通过计算可得相关系数为0.815,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n=8,r=0.815˃0.707,=r0.05) ,说明这2种数据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因而数据可以使用。(数据能否直接拿来用是原稿中的一个漏洞,做完一致性检验后才解决了数据作为研究基础的正当性问题)

(4)增加了相关参考文献,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证实结论的可信性。论文中将变化原因补充为:1999-2001年呈下降趋势,这与信忠保等所得出的“90年代之后,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退化趋势显著,生态建设形势严峻”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李丽娜等的研究结果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因素的毁林开荒使得天然植被遭到破坏,人工植被生长缓慢,植被的破坏使得水土流失严重。2001-2004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这与国家制定的生态建设目标、国务院启动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密切相关,使得地表植被状况明显改观。说明在生态建设工作中政府决策及政策、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数据背后的原因做了补充阐释,但也没有按照审稿人的质疑思路去修改,而是通过引用前人文献作为佐证,坚持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一个作者应有的态度,如果全然放弃自己的结论,那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的研究白做了)

(5)由于缺乏黄土高原29个台站的最新气象数据(手中数据截至2000年) ,因而将论文中原来的以2000年为例,补充为研究1991-2000年10年间NDVI与月均温及月降水总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重新计算了相关系数,得出一元线性方程,通过了F检验,并将图4 和图6作了修改。(听从审稿人意见,扩大数据范围)

(6)已将表1及论文中所有NDVI数据的小数点保留到2位小数。(自己投稿之前避免这一点会更好)

(7)中文摘要及英文摘要均已重写。(可以寻求别人帮助,很多外文期刊审稿人会直接要求提供专业公司的语言润色证明,国内期刊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已经放得很松了)

(8)对结论部分进行重新提炼、概括、总结,对讨论部分进行了相应的补充。


梅花香自苦寒来


修改后的论文,编辑再发送专家进行二次评审。孙教授认为:该文有新观点,引用数据可靠,准确合理,有实用价值,文字表达简明通顺,建议全文发表(不容易啊,全是证明评价)。文章再经责任编辑仔细加工,编辑部集体讨论定稿,决定予以录用。


编辑说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审稿专家选择不当,审稿时间太长,审稿不够认真,只简单罗列文章摘要或结论的只言片语,无建设性意见或建议等,这些都给编辑准确把握文章质量,决定是否录用带来很大的困惑。(提醒我们,如果有幸受邀担任审稿人,一定认真对待,互惠互利,你懂得)审稿专家选择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一般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年富力强、有责任心、远地缘的小同行专家作为审稿人。一份好的审稿意见能担当起作者的“导师”角色,使作者受益终生。作为一个合格的专业编辑,不仅要对文章在有无剽窃、抄袭、重复发表等方面进行识别,还要对审稿专家的选择和对审稿意见的有效性与可信性进行甄别。编辑部应加强与审稿专家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专家的劳动,如及时奉寄与劳动相当的审稿报酬,不要给予太多的审稿任务,每年进行“优秀审稿专家”评选活动,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等。编辑要做好审稿专家与作者之间的桥梁,共同努力,把稿件修改好。只有审稿专家、编辑、作者三者卓有成效的合作,才能保证论文和期刊的质量。(如果每一位作者都能够抱着“一篇论文的发表是编辑、专家和作者的通力合作的成果”这样的认识,既不会稿子投出去就天天祈祷等着,也不会天天往编辑部打电话催死编辑,对自己的研究有信心,然后平等地与编辑、专家合作把这个事情完成)

(原题为《从一篇论文的评审看审稿专家、编辑和作者的合作》,刊发于《编辑学报》2011年第12期,作者张惠民、程琴娟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转载时部分内容有所改动。在此,向原作者致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6-13 09:32:58
更多精彩内容请加入学术写作QQ群:518810630 或 微信:13688609920在这你将学到更多关于期刊方面的知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13 23:01: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14 19:16:52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14 19:24:17
实战结果对相关学科的发表论文有指导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16 08:34:18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