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1800 0
2016-06-14
【人物名片】
      艾春荣,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院长,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访问学者,2009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他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艾春荣教授长期从事数理统计学与经济学、金融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并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已在Econometric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近几年来,他对中国经济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并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科学》、《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十多篇,就中国数据保密问题,如何扩大消费问题,中国公司债券定价问题,中国卫生服务公平性问题,和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等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6月10日,虽然是端午节假期,但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楼207室却座无虚席,这里的师生们都在期待一个人的到来,他就是著名经济学家艾春荣教授。艾春荣教授此行是受到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教授之邀来暨大举行公开讲座,虽然身体抱恙,他还是如约而至。讲座过程中,艾教授深入浅出,抑扬顿挫,风趣幽默,时不时引发阵阵掌声与笑声。已经年过半百的艾春荣教授逻辑清晰,精力旺盛,“爬山经常是第一名”,虽然行政事务缠身,但仍保持对学术的追求,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科发展的关注。讲座之余,艾春荣教授还谈起了他的经济学之路。

IMG_7561小.jpg


     求学:“硬着头皮”才能改变命运
    “机遇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每一次关键抉择都将改变一生的命运。当然,有一件事情没得选择,想走出大山就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位总是强调学习改变命运的山里孩子,如今已经是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清华大学首批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全球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前十。回忆起当年的求学之路,话语间轻松,但个中艰辛唯有经历才能体会,才显珍贵。
    1978年,艾春荣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高中毕业生,考入当时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数学师资班学习。临近毕业,艾春荣认真考虑了自己的前途,作为既没有钱又没有背景的穷孩子,考研是唯一的出路。“当时还是很刻苦的,把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的全部题目都做了,老师再怎么出题我都会做。”80年代初期,华中工学院虽是理工院校,却是全国少数几个引进现代经济学教育的院校之一。当时对研究生的概念都弄不明白的艾春荣,就凭着自己想要改变命运的韧劲儿考上了本校的经济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计量经济学奠基者之一林少宫教授,开启了他的经济学生涯。
    1983年,国家想参考新加坡的模式,招募一批学者去美国学习经济,以更好服务国内实际需求,艾春荣有幸成为这批学者中的一员。起初,他被分到加州大学的一个分校,他并不喜欢那里的学习生活。同样凭着那股硬着头皮迎难而上的闯劲,在富兰克林•费希尔教授的鼎力支持下,艾春荣成功申请到了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读研究生,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麦克法登教授。“当时别人建议我多报几个学校,但是报一个学校就要20多美金的报名费,我索性就只报了这一所。我当时并不清楚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在美国的顶尖地位,只是想换个学校,如果事先知道的话,我可能都不敢申请了。”然而,就是靠着这股单纯与执着,艾春荣的人生从此改变。
    不过,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去留学是一件“没有考虑理性假设的高风险事件”。初来乍到,艾春荣发现那里的房子又贵又难找,学校的宿舍也很贵,而且还要抽签。后来,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间廉租房,开始了艰苦的求学路。“美国给穷人住的廉租房环境很差,蟑螂特别多,晚上睡觉还会往身上爬。”除此之外,他还找到了很多省钱的小窍门:“农贸市场每周六下午四点就会开始处理剩菜,我就会在周六下午三点去“扫货”,买到便宜的鸡翅或者肉,够吃一个礼拜。”
    然而,由于没有奖学金资助,即使勒紧了裤腰带生活,一年下来,艾春荣一分钱都没有了。他只好去找系里寻求帮助,好不容易得到助教工作的机会,可是蹩脚的英语又成了他的一大障碍。“第一节课有二十多人听课,第二节课就只剩两个人。”感到非常挫败的艾春荣想打退堂鼓,但是老师坚持让他继续教课,且强迫学生来听,他再次硬着头皮坚持讲课。“这个经验对我来说太宝贵,迫使我努力学好英语,并且用英文思考。”

    治学:兴趣、独立、批判、严谨
    结束了漫漫求学路,艾春荣终于在1990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在经济学领域,艾春荣教授涉猎广泛,涉及计量经济理论、统计学、实证金融、实证产业组织、卫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他始终相信学科之间的交叉互通非常重要。截至目前,他已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包括发文难度最高的Econometrica上的两篇文章。
    艾春荣教授建议学生们养成三个习惯:首先,要有兴趣。如果搞研究还夹杂其他的原因就很难成功,“做学术很多时候是枯燥无味的,自己要清楚是否要走这条路,如果没有兴趣坚持下来,就是‘对付’的态度,还不如去读其他的专业算了。”其次,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应该什么都依靠老师或者课本,那只是辅助,主要靠自己,甚至靠同学之间的讨论。”他认为,老师讲课只是引子,每门课阅读材料很多,要自己花很多时间去学习思考,大量的积累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后,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批判精神。“批判并不是否定,而是读完文献后讨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不是看完就完了。”
    学术研究的目的终归是学以致用,目前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纷纷成立智库,为的是能让学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对此,艾春荣教授也对智库建设提出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好的智库一定要在某一领域坚持做长期研究,学术研究是政策研究的重要支撑,另外研究一定要有数据支持,结论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
     
    治事:大刀阔斧促进师资改革
    经济学家,教授,院长,艾春荣最喜欢哪一个?“不同时期想法不同,我现在最喜欢的还是做行政工作,但是行政工作并不影响我做学问,正如我喜欢群体运动一样,做一些管理工作能让大家一起做出一些成绩。” 的确,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经济学家,他对学科发展的贡献也有目共睹。
    十四年前,国内西方经济学的师资力量很薄弱,尤其是在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提高博士培养质量迫在眉睫,与国际接轨是上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创新之风,引进了首批海外特聘教授,艾春荣就是其中一员。那次的创新改革,给了艾春荣灵感和魄力,但是海外特聘教授并不是长久之计。2004年,艾春荣作为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被上海财经大学全职引进,担任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商学院副院长,开始了学科建设和改革工作。从争取资金,到人才安置,从人才引进,到人才培养,艾春荣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上海财经大学引进了大批海外高水平人才,冯帅章教授就是其中一员。人才引进后,如何能够留得住他们,给他们更好的成长空间呢?长聘制是艾春荣不断摸索出来的制度,“这个制度就是要给人才一个稳定的环境,让其成长,还要有激励,让其追求高水平发展。”
    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地平衡海外师资与本土师资的待遇与发展也是横亘在艾春荣面前的难题。“我们引进的海外人才确实与本土师资存在待遇上的差别,但长期而言我们要一视同仁。”因此,他将常任轨与国内轨打通,国内轨的老师如果符合条件,也可以申请常任轨,常任轨的老师如果不符合条件就要承担风险,二者最终将并轨。掌舵人大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后,他仍然坚持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并努力将此人才引进培养制度在教育部备案,“我花了7个月做这个事情,中间的过程有很多困难,也面临很多妥协,但这件事情最终可以实施,就是值得的。”
    面对同样新成立的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艾春荣更是抱有非常大的期待。“你们现在有如一张白纸,就要大胆去改革,不要拘泥于制度,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更出色的学生,让经济学科发展更进一步。”

    重新复出履职中国人民大学,艾春荣充满信心,如今他不再像求学路上的穷小子总是硬着头皮走一步看一步,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只关注研究的经济学家,他是一个运筹帷幄的管理者,用他敢于推陈善于突破的智慧,为了能让学科的发展改革,师资的质量更精更优,他抱着这一股执念依旧迎难而上,奔走着,努力着,不愿停下。

经济与社会研究院 武茜 卢晶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