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h1>附一篇小论文,仅供参考:)</h1><h1>探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h1></strong><p><strong>摘要:</strong>当前银行信贷风险已构成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仅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到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业稳定、确保金融安全运行的效果。因此,目前亟需研究制定规避、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具体措施,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从而有效地抑制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业安全、稳健地运行。<br/> <br/><strong>关键词:</strong>商业银行 贷款 风险 治理 <br/> <br/> 一、引言 <br/> <br/> 众所周知,巨额的不良贷款一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它不但直接造成银行业效益低下和经营困难,同时严重阻碍了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前进的步伐。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促进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增强同外资银行的竞争,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业稳定、确保金融和经济安全运行也就成了当前政府及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截至2006年12月底,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90.17亿元,不良率2.96%。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特别是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着不良贷款反弹的较大压力。所以,我们应加大力度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强化信贷管理,如何防范不良贷款风险的增加,以及如何提高贷款发放和管理的质量。 <br/> <br/> 二、当前信贷风险监控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br/> <br/> 银行的不良贷款一般是由于多种原因形成的,除银行自身的原因外,还受企业违约、不适当的行政干预以及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了信贷管理工作,推行了审贷部门分离,成立了风险评审管理委员会,强化了贷款民主决策,建立了行业技术专家咨询制度和信贷决策责任人制度,实施责任奖惩等等,使得信贷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br/> 1、贷款制度执行不严,信贷政策向所谓的“大户”倾斜 <br/> 当前,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无序竞争,造成商业银行对所谓的大户贷款审查不严,未能严格执行贷款制度,这种制度的倾斜加大了贷款风险。例如,一些商业银行对这些客户不敢去严格管理,严格审查其财务状况,结果一些大企业集团由于经营不善倒闭,导致大量贷款变成呆账,如“蓝田股份”案例,曾有十余家金融机构争相为其贷款。事实上,集团客户或关联企业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其所造成的较大连锁反应和连带风险已给商业资产质量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br/> 2、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br/> 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体系和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或资金管理部门,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br/> 3、缺乏贷款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缺乏全程监控 <br/> 实施信贷风险的防范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基础工作、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诸多方面,其内涵应该包括经营理念风险意识、识别防范风险能力、风险评估技术、风险管理机制、规避化解风险措施等手段。这样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管理,做到事前要评估、事中要监控、事后要总结。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高级风险管理人才还相当匮乏,风险评估机制也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风险缺乏评估机制。例如商业银行偏好对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以为其贷款风险小,其实不然,如四川绵阳机场,地方和国债投资4亿多元,银行贷款达3亿多元,机场不仅经营亏损,还有2亿多元机场设备闲置在那里,机场将无财力归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及利息。 <br/> 4、重贷款营销轻贷款管理,缺乏对客户的全程管理 <br/> 重贷款营销轻贷款管理一直都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积弊,款项贷出去了,任务就完成了。因而一些商业银行对前台客户营销配备人员较多,对贷后管理人员配备较少,贷后管理工作薄弱,贷后管理责任制不落实,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贷后风险追究不落实,因而造成新的不良贷款继续产生。事实上,不良贷款的形成大多与贷后严格管理有关,这一点与企业的应收账款非常相似。不加强管理,款项拖的时间越长,不确定的因素就会增加,款项收回的可能性将会降低,因而,需要在贷后落实管理责任制,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全程管理。 <br/> 5、缺乏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br/> 在管理学中人的作用占据首位,而人的管理理念又尤为重要。由于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而且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目前,我国银行业属于高收入行业,内部就业现象较为普遍,外来优秀人才进入不多,造成办事效率低下。而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又使得银行缺乏风险管理理念。 <br/> <br/> 三、防范信贷风险的相关治理措施 <br/> <br/> 1、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br/>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而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又是建立风险管理体制的基础。这样就要求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优化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体系,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升风险控制技术水平。要确定风险管理战略,提高持久的风险掌控能力,建立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风险评估、监测及拨备计提制度和体系,培育科学、审慎、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在商业银行内部,要逐渐树立“大风险管理”的观念,即风险管理是每一个银行员工的职责,而不单单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任务。 <br/> 2、构建先进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实行全程监控 <br/> 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效是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内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风险管理,这既是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应对未来挑战的要求。要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避免风险管理分散的情况,使得决策信息的向下传递和反馈信息的向上传递都是通畅的。同时,还要研究、引进风险量化的管理模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运用现代金融工程的技术,贯彻全面风险管理思想,依托先进的风险计量和管理技术,采用一切风险管理手段,构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br/> 3、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 <br/> 实施客户授信管理,就是收集市场动态和客户经营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充分评定客户的偿债能力和意愿,审慎地确定授信额度,以减少信用风险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客户信用等级的测定和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事实上,贷款前对客户信用等级的测定和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是前移风险关口,再加上贷款后的跟踪管理,(接下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