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环保部会同国土部、水利部等13个部门共同编制的《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对外发布。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趋好。在最严环保法下,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不过京津冀地区城市污染问题仍不容乐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里光河北省就占据了7个。京津冀及周边是全国空气重污染高发地区,尤其是气象条件不佳时,经常性出现重污染、连续重污染。
京津冀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为加强联合应对,环保部曾同气象局联合发函,要求京津冀地级及以上城市试行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试行结束后未来还将扩大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保部完善统一的的预警分级标准,旨在提高应对水平,改善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现状不乐观
国内经济腾飞的背后,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仅为16.09万亿立方米,随后十年逐年增长,到2011年时达到顶峰,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高达67.45万亿立方米。此后国家开始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到2014年时,工业废气排放量下降至62.97万亿立方米。
但大气污染情况仍不容乐观,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ZF需继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通过不断努力,完善法制环境,真正做到企业守法、地方ZF履行环保责任。未来空气质量将得以改善,民众不再遭遇十面“霾”伏,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将迎来发展契机。
大气污染治理持续加速
随着ZF和社会的重视,我国废气治理设施已在不断完善,废弃治理设施数量在2008年时只有174164套,到2014年增加至544230套,尤其是除尘设施设备数量的持续增长,意味着整体处理应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此外,对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投资也在逐年增长。根据上述报告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投资整体保持上升态势,2001年至2007年,投资额年均增长率稳定在25%以上;2008年至2010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缩减,大气污染治理投资也随之下降;2010年之后,大气污染治理投资额逐年增长,并于2013年创下新高,投资总额达到293.5亿元,同比增长13.89%。,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仍将持续增加。
大气污染质量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在“十三五”期间,中央和地方ZF将会加大环保领域的投资,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将继续受益,或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国内空气质量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场对BOT等全寿命周期服务模式认知度不够。目前烟气脱硫、脱硝行业的发展正在向全寿命周期服务模式演进。这种变化不仅是国际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脱硫行业保证工程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加行业利润空间的发展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接触以EPC+C、BOT、EMC等代表的全寿命周期服务模式较晚,这些模式在我国的市场认知度还不够,因此部分地影响了该种模式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其次是环保产业的政策依赖性太强。环境保护具有投入较大、社会效益往往大于经济效益的特性,决定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尽管国家采取了对污染企业收取排污费和生态环境管理费、对利用“三废”企业提供各种财税优惠政策、对新建项目实行“三同时”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但由于一些地方采取以罚代治和一些企业对环保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环保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环保设施的需求。因此,环保市场的发展速度与国家制定的环保标准以及政策执行的力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