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45 1
2016-06-17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学毕业,有的人选择考研,有的人选择出国,而有的人则选择直接就业。随着大批高校应届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很多问题也开始显现。企业招聘者比较注重哪方面素质?简历应该怎样写才会更打动人?面试的时候有哪些禁忌和加分的点?还有异地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户口应该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都关系到每一个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
专家的这些建议,你需要听一听:

       要找一份让自己“high”起来的工作

  提到“娃哈哈”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情况,郑虹表示招聘难点一是高学历人才,比如博士以及博士后科研人员,另外则是一线的技能人才,即优秀的蓝领工人。
  那么应届高校毕业生呢?郑部长笑了。她说,本科生太多了,而且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在哪里,以及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女儿今年大学毕业,她也一直很困惑地问我,说搞不清未来要做什么事情。”郑虹坦言,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需要不断地摸索、尝试。潜能不试是不会出来的,只有你通过不断尝试,潜能才会不知不觉地被挖掘。”
  “我每天会面试很多的人,我经常问他们一个问题,就是你做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很‘high’、让你觉得很幸福?”郑虹说,她会根据对方觉得做起来很“high”的事情,以及公司哪些岗位缺人,在这两者之间做一个匹配,尽量让这些应届高校毕业生到能够让他兴奋的岗位上去工作。因为只有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工作,才能发挥出这个人的最大价值。
  通过社团引领转变“有业不就”观念
  在上周三举办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记者随机跟访了近10名应届生,看他们现场找工作的过程以及求职的心路历程,没想到近一半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对找工作这事并不“上心”,似乎完全不在意马上就要毕业却仍没找到工作这个现实。本科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小江同学直接告诉记者:“今天的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所招聘的岗位不完全适合我,与其随便找一个月薪两三千元的工作,还不如回家安心考公务员。”小江的回答得到了身边同学的附和。小李表示今年考研考得不是很理想,打算明年再考,之所以来招聘会也就是“随便”看一看,求职的意愿并不是很强烈。
  尽管某些专业的招聘岗位数和毕业生人数存在不相匹配的情况,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部分应届高校毕业生有着明显的“有业不就”现象。
  提升就业率,首要问题是要改变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光是从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宣传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希望通过社团引领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来改变大家的看法。”祝国群表示,每个高校校园中都活跃着青春飞扬的学生社团,这些校园组织深得大学生的支持和喜爱。
  及时洞察市场需求 对口培养学生
  作为浙大生物医学专业的班主任,欧阳宏伟表示,这个专业的学生能60%拿到全球顶尖30所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不是偶然的。
  “对于这些应届毕业生同学来说,等到他们毕业时,所要考虑的不是有没有工作,而是在哪里工作。”欧阳宏伟表示,这些应届毕业生之所以会受欢迎,是因为浙大生物医学专业是国内首设而且唯一,此专业不同于生物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是专注培养目前非常稀缺的“具有医学基础的生命科学复合人才”,而生物医学又是未来的热门方向。
  对于这一专业的市场分析,欧阳宏伟早在4年前就做了深入的调研。他说,就整个社会而言,已经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脑力密集型,进入新科技经济时代。“首先,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转型升级时步入生物医学领域,投入大量的财力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其次,生物领域内的创业型公司越来越多了,就我所知,杭州国家科技城里的这类企业就不少于1000家;最后,有着如此强烈的市场需求,国内的高校势必也要引进相关的人才。”欧阳宏伟说,生物医药行业的相关风投管理者、科研人员,创业公司的CEO以及高校教师,都是该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因此,从高校层面来说,促进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要在设置专业时就敏锐洞察市场方向,时时关注并且预见未来的热点在哪里。
  “教育对一个人的就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接受的是启蒙教育,高中到大学是基本素养的养成,大学毕业23岁到33岁之间,才是奠定职业基础的关键时刻。”欧阳宏伟表示,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乃至博士毕业,希望年轻人能够抓住本科毕业后的时光,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6-17 12:02:00
“就业难”的问题何尝不是折射出“择业难”的实质,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时候通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眼高手低,希望自己能一步到位,找到一个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希望得到高薪和地位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希望实现自身价值找到与所学专业匹配的工作,却又纠结与薪水不够丰厚,形成“选择困难症”,导致在就业的时候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形成“择业难”的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