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443 0
2016-06-18

 你也许没注意到,互联网具备放大镜效应,你平时不曾注意到的性格缺点,将会被无限制放大甚至影响的你的生活与命运。

  这一特征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上尤为显著。

  据笔者多年从业经历:轻信、急躁、贪心、大意等性格隐患是时下许多线上理财用户踩雷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打算在互联网行业就业,那么请先磨砺技术。

  如果,你打算从互联网行业获益,那么请先砥砺心态。

  切忌:

  第一,心存侥幸的贪心

  这是大部分中雷者的通病,主要表现有三:盲目追求高息、不加分辨的薅羊毛以及喜欢占便宜。

  1,喜欢追逐高息平台,并且常常心存侥幸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很多优质的投资项目或运营主体能够支持这么高的利息。

  请记住,运营平台的是正常经营的公司,是以盈利为基本目的的企业,不是善堂。刑法之外,超高盈利的业务有,很遗憾,并不这么多。

  每种业务都有自己合理的利润水平,少数平台成本控制得好可能会高一些,有些平台推广期可能会高一些,但总体上说,利息高出成本太多必然有鬼。

  以笔者所处的平台为例,投资的项目为地方ZF安置房等基建项目,年利一旦超过12%,平台运营方将会严重亏损。

  2,喜欢占便宜,贪图小恩小惠。这一类投资者占整个行业投资者的很大一部分,投哪个网站先看哪个网站的福利好,送的东西多。

  笔者就曾不止一次发现,每当平台搞活动,发放红包、体验金、加息券的,往往搞不过送iphone 6S之类实物的,哪怕一台iphone可能需要数十万元投资额度。

  至于不加分辨的薅羊毛,就无需赘言了:羊毛永远出在羊身上。

  第二,轻信

  互联网上信息爆炸,质量上更是良莠不齐,这也导致,轻信的潜在风险性远高于以前。小e在此郑重警示以下风险性极高的行为:

  1,跟风曝光度高的事件或人:这类型为包括很多,知名媒体上的广告、知名人士代言或者有价格的新闻型式的软性宣传等,比如某宝在央视,比如某知名演员与某知名经济写手等。

  2,迷信网友反馈。关于网友反馈,应当适度参考,但绝不能作为决断的依据,要记得你所看到的反馈未必是真实的。

  例如:近来热衷于考察平台写报告的网友越来越多了,热衷于通过这些报告来衡量平台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是,很多投资人其实并不具备完整考察一个平台的能力:很多投资人本身对P2P就是一知半解,不清楚平台的业务模式和类型,也不清楚平台的考察重点,更不用说分析鉴别的方法,这样就很容易被一些平台光鲜虚假的表面、平台运营者的质朴(注意不是专业)所欺骗。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很多的报告本身可能就是营销。

  3,轻信所谓的评级与背景,这点同样也不需要过多论述,e某宝已经证明了大多数投资者能看到的评级与背景调查是多么的不靠谱了。

  第三,大意:

  某些投资者起初确实很谨慎,但时间久了,经验多了,便粗心大意起来。不再关注投资的平台动向与行业政策的变化,最终只得吃下这颗苦果。

 全国更多qq群:170023800  qq:877269322  验证:55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