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博士培养模式割裂了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训练
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看他是否有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对于人文学科来说尤其如此。学术论文是检验博士生培养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这种检验并不是放到学位论文答辩时一次完成,而是在博士生人学之后就开始培养、训练和检验,要经历多次反复。这就涉及到博士生的培养模式问题。按照通常的惯例,博士生人学的第一学年主要是学习共同课和专业课,第二学年开始确定论文选题,毕业前一年作论文开题报告。这样一来,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撰写的时间不足一年,经常出现匆匆动笔,草率从事,仓促答辩的情况,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和导师都显得很被动和难堪。上述培养模式的致命弱点,是把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割裂开来,使二者游离脱节,而不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博士生在入学的头两年很少有练笔的机会。学术论文撰写是一项复杂、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理论素养,还需要懂得学术规范,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这些知识和能力不是单靠听课就能得到的,也不是撰写一二篇论文就可以积累起来的,而是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