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担任邮传尚书的盛宣怀宣布铁路收归国有,盛宣怀的这一措施遭到了许多地方的反对,并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民族资本家被推向了孙中山的阵营。盛宣怀被革职。随着清廷的覆没,盛宣怀受到谴责,被迫东渡日本。
铁路问题竟然直接导致了晚清政权的覆没。出自盛宣怀之手的“铁路国有令”和对外借款,究竟是制衡各国,还是与民争利?争论至今未能停息。于是,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论定的历史人物。
盛宣怀不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慈善活动家。上海图书馆保存的近十八万件《盛宣怀档案》中,大约有两万多件档案与中国近代社会慈善事业有关,其中不少文献披露了近代上海民间慈善组织积极参与赈灾救济活动和慈善事业的史实。
1905年,盛宣怀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盛宣怀还曾受一个日本家族的管理模式的启发,立下遗嘱,成立愚斋义庄基金会,把遗产的一半放在愚斋义庄,本金不许动用,利息用于慈善事业。盛宣怀生前热心公益,积极赈灾,死后还不忘捐资慈善事业,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慈善事业,为晚清社会的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言而喻,南怀瑾对盛宣怀的功过看得很清晰,认为他的经营理念与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是相通的。盛宣怀凭着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对中国近现代实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实业之父”,因此给予积极肯定。
张謇:实业救国的末代状元
张謇(1853年7月—1926年7月),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在南通民间,张謇被称为“四先生”。
张謇不仅是清末的状元实业家,还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他所主张的“棉铁主义”,是实业救国的良方。南怀瑾对张謇的“实业救国”是这样描述的:
中国的实业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满清末年。那个时候讲实业,有个口号叫“实业救国”,什么人提出来的?江苏南通张謇,是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南怀瑾对张謇的推崇,主要是因为他倡导“实业救国”。
回顾张謇的人生道路,其间也是非常曲折的。
在清代,冷籍是没有科考资格的,而张謇家便是冷籍。为了能参加科举,张謇的父亲托人安排张謇用如皋县人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1869年,张謇考上了秀才。
但是,看到张謇考中秀才后,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索要钱物未果后,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这场官司延续了数年,最后因为通州知州孙云锦、江苏学政彭久余怜士惜才、曲为援护,屡费周折,才把冒籍风波平息下来。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结果都未考中。1882年,张謇撰写了一篇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的奏折,引起高层官员的注意的同时也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的赏识。在政治上翁同龢与慈禧不和,他拥护光绪掌权,为了充实阵营,便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当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也对张謇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南不拜张北不投李”,一概婉拒,继续攻读应试。他也许是想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吧。
1894年,因为慈禧六十大寿特设了恩科会试,殿试时,翁同龢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还在向光绪帝引见时,特地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张謇终于在41岁时得中一甲一名状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1898年,翁同龢被罢官后,张謇自觉官场险恶难测,于是决心远离官场,去创办实业,三十年科举之幻梦终于了结。
张謇远离官场后去了哪里呢?其实,早在甲午战败后,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张謇便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当初张謇以状元的身份投身商海时,并没有给他带来实际上的方便。因为筹不到资金,原本计划民营的企业因为缺乏民资的参与,不得不求助于官方资本。
189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南通是产棉之地,而且其质地为亚洲之冠,能为纱厂提供优质的原料。南通土布名扬中外,且农村妇女大多为天足,能远走和久立,市场和廉价劳动力都有了,唯一缺少的是资金,张謇便采用招股融资的办法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
之后,张謇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和海门创办了大生二厂和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且在吕四和海门的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拥有十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作为纱厂的原棉基地。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资生冶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
为了便于货物的运输,张謇还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天生港,在天生港兴建了发电厂,并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成为了当时南通的主要港口。南通也因此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发展实业和教育一直被张謇视为爱国救亡和民族复兴的两大根本,于是,张謇又努力兴办学堂。张謇主办的通州师范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张謇创办实业的宗旨和出发点,并不是为了个人,而是“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在创办实业取得效益以后,有了经济实力便去创办教育,提升民族和国民的素质。这一点很值得现代企业家去学习。
身处清末特殊时代,在敌强国弱的现状下,虽然张謇的“实业救国”并没有救得了国,但张謇那种积极的爱国精神一直是南怀瑾所提倡的。
但是,投资扩张过多也使得张謇力不从心,佩莱3R云笠导抑Γ焐缁峄拢恼庵肿龇ㄑ现赝侠哿舜笊K裕执笠导颐且惨诱佩郎砩衔〗萄担蹲世┱乓苛Χ小
<全文完>
(原文刊载于《中国商人》杂志。作者:林宏伟 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