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566 16
2016-06-26
最近好无聊,快完成一件事了。
轻松下来,总在想个问题,什么是学品,又怎么鉴定在现行体制下,一个社会学科研究者是不是有学品?
反复思考,还是觉得把个人想法表达出来是有点意义的,但不一定成熟的,欢迎拍砖或讨论。

学品,我不想正式地去定义,毕竟这是休闲和娱乐,要不了像做学术那样严格,寻根问底(文献脉胳),差不多我的想法是学品即学术品质,即学术品味和学术品德。每个做学术的人,他实在地亲历过研究过程的人,都会清楚地知道,他发表的或有他署名的论文,贡献在什么地方。要不是推动了理论进步(知识增长),要不是可指导实践。或承前启后地丰富了国内外文献脉胳。满足不了这标准,论文就像我在贴子质量一样,很随意,是在扯淡(不严谨);但又和我发的这贴不同,带有功利性质,不能对理论或实践有半点作用。

好了,和做学术一样,先界定概念,概念有点虚无缥缈,没有可操作性,也是不对的,虽然是不正式的。下面聊聊判断一个研究机构或一个社会学科研究者的学品问题,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不同,大部分是在争辩,没有一个可确定性的结果,也不能重复实验。吵吵闹闹,在遵从规则的前提下,还是要看谁掌握了话语权(话语不一定是对的),就如英国脱欧这事件利弊,学界争吵一样。正因为这样,更需要一个“学品”判断。这也是本贴意义所在。

有了个行政评判体系,每个大学或大学教授都会宣称自己发表过多少篇论文,获得过多少奖励,我不知是好是坏。好处是总得有个评价标准吧,不能说自己是牛就是牛(不是人);坏处是这些论文和奖励有多水,一般人是不会知道的。比如,发表论文的合作制度,好多大学在评聘职称时,只认第一作者。利在于把灌水者,瞎糊弄,玩情商的挤出,制度设计者知道很多合作者其实是对论文没有一点贡献的,如果有点贡献,也是人情贡献或职位贡献;弊在哪呢,在减少了真正需要合作者,协同科研的动机。社会科学真的需要那么多合作吗,署名者真对论文有那么大贡献吗?

好吧,扯了一大堆蛋,还是在虚,没落到实处,空谈呢。
最近某地方211高校校长问我其管辖下的经管院学术风气怎样,我说不好,但总要有实证吧,于是我扯了标准,做了张表,隐去姓名,粘了上来。第一手资料来源于学院教师简介和中国知网(这些人简介中,一般说自己发表了几十篇论文,获得过好多学术成果奖,骗子)。学术品质即是CSSCI发表论文数除于中国知网所有期刊论文发表数(条件是第一作者,工作单位某大学)。别看不起CSSCI,地方高校一般教授发个也不容易,发个好CSSCi并不比发个SSCI容易。
姓名职务职称学历(毕业院校)出生年份入职年份论文发表数(全部期刊)论文发表数(CSSCI期刊)学术品质
XXX工商系副主任教授博士(东北大学)

1980

不详

19

10

53%

XXX副院长教授博士(厦门大学)

1973

1997

18

9

50%

XXX国贸系主任副教授博士(本校)

1975

1997

8

3

38%

XXX经济系主任讲师博士(上海财经大学)

1979

2004

5

3

60%

XXX副院长教授博士(本校)

1963

1991

11

2

18%

XXX金融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上海财经大学)

1972

不详

9

2

22%

XXX旅游系主任副教授博士(本校)

1973

1997

5

2

40%

XXX会计系主任教授学士(江西财经大学)

1963

1992

16

1

6%

XXX副院长教授博士(本校)

1969

不详

14

1

7%

XXX会计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973

2012

2

1

50%



这就是我给校长大人的学术风气不好的证据,我说这样的中层配置,学术风气很难扭转过来,学院也难发展起来。是不是我有点白,不是皮肤白,是太白痴或太直白了?

进一步地我扯到新教师或人才引进的问题,辨识人才真难,所以高校招聘会设很多条条框框,比如名校毕业,甚至要求第一学历名校,以及读博期间要有好的发表记录。我说我也在想这问题,替领导忧心啊,条框设置有一定道理,但最好的办法把他的论文或博士论文,在进校前再做一次答辩最好了,说清楚研究贡献。但地方高校已在职在位的有发言权的,一般没这辨识力或不屑于这种辨识力。在满足或不满足条框下,毕业生的社会关系很被看重。

我把博士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真正对学术感兴趣的人;第二类是有能力做学术的人,但读博士只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换个更好的(非学术)平台;第三类,其实就是只是想混人生的人,他们的情商高于智商(尤其是保送生),他们或许有好的发表记录,但拼得是情商和导师地位。第一类人读博士期间,学术观点很容易和老师冲突,可归为大傻逼之流,在现行体制下,毕业较难,除非能力特强或母校学院学术气氛好,老师心胸和视野开阔,这类人可要不可要,要不最后成为大家,要不归为俗流,短暂性地为单位贡献较难;第二类,毕业后是瞧不起学术的,他们本来就不想做学术,虽然进校时会信誓蛋蛋地说自己,甚至为学术而生;第三类,如果他们脱离了母校及老师继续支持,他们很难会有所建树,不要指望他们能独挡一面。这种人也是可要不可要。

三类人,第二类人是要不到的。第一类和第三类又是可要不可要的。还是在扯淡,不知怎么办好。其实一般的地方高校,第三类人也是要不到的,不管怎样,他们会有较好的发表记录,特别是导师护犊的,他们能找个更好的高校(甚至985)任职。但真没潜力,人是会变的,有的人最终观念变了,学术也会成熟起来,据我观察往届学长,师兄姐,十个中只有一两个会冒出来。

总之啊,我也不能给更明确的招聘建议,招人还是要看学品,学品比学术能力更重要。在我读博士过程中,某大牛第一次上课,就告诫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学品,虽然他护犊,会以他的学术影响力帮弟子,但他甚至不让他看不眼的弟子在论文发表中署他的名。学品如人品,还是要请有学品的教授们观其发表记录,读其发表论文。

概之,学品很重要,又有多少人在意呢?

我在闲扯,有空再来修改。有兴趣者多提意见,为了国内整个学术风气更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6-26 12:15:52
真正对人类知识增长做出贡献的人们,还是那些对真理有着执着追求的人。执着追求真理且能坚持真理的人,才可称为有“学品”之人。而能发文章的人未必是这样的人。萨缪尔森、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都是些最能在最牛期刊上发表“最牛”文章的人,但其经济观念也不过是凯恩斯主义那一套。经济专家?还是算了吧。真不比马克思好到哪去。

很多人会跳出来说,你看得懂他们发的文章吗?你懂数学吗?不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好吗?这样的“专业人士”几乎无处不在。
好了,就扯这么多吧,主张有“学品”是件好事。但我想得首先得搞得清标准。用发文章的标准,就歇歇吧。发过文章的人,心底里都有一杆秤,知道花里胡哨的模型实证背后,真正的价值有几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26 17:16:56
lwzxy 发表于 2016-6-26 12:15
真正对人类知识增长做出贡献的人们,还是那些对真理有着执着追求的人。执着追求真理且能坚持真理的人,才可 ...
那么请问,怎么判断一个学术研究者的“学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26 18:09:35
zhangg 发表于 2016-6-26 17:16
那么请问,怎么判断一个学术研究者的“学品”?
我觉得应该看其学术思想而不是发文数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26 18:35:21
lwzxy 发表于 2016-6-26 18:09
我觉得应该看其学术思想而不是发文数量。
怎么评判,可操作性怎样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26 20:09:01
你是从何角度问这一问题?如果是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发文数量是个懒政的好办法。但我建议用更懒的办法,就是只需保证学术自由的环境。如果从用家的角度,可以多闲扯两句。
其实,简单来说,科学真理是如何评判的,就如何评判。

在这个问题上,自然科学反倒相对简单。如果不是造假,那靠科学实验就可判定。

问题是在社会科学上,在此以最重要的经济学为例。虽然有些人们以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实验才是经济学的未来,但严格来说,经济学中没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实验,你没有办法仅让某种因素变动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因此,不同于自然科学,可靠的经济学知识应来自于演绎而不是归纳。由此,如果逻辑推理的过程不错,那么,经济学结论的可靠性就来自于其假设前提的正确性。如果一个经济学家提出一个理论,其数理逻辑推导十分优美与严密,但却采用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假设前提,那么其结论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一个所谓经济学家在阐述其理论时,不愿清晰界定其定义,又为得出自己早已成竹在胸的结论而采用难以置信的假设前提,这都是些无“学品”之人。无论其他人怎么看,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经济学家,就不值得相信,无论其名气有多大、发文有多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