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954 2
2009-06-03

作者: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Robert Reich)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09-06-02

GENERAL MOTORS HOLDS A MIRROR UP TO AMERICA

1953年,当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提名通用汽车(GM)总裁查理·威尔逊(Charlie Wilson)担任美国国防部长时,威尔逊在确认这一任命的参议院听证会上,提出了当时的一个传统观点。当被问及他是否会做出对美国有利、但对通用汽车不利的决定时,他给出了肯定答复。

接着,他向他们保证,这种冲突永远不会出现。“我想不出来会出现这种冲突,因为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对我们国家有利的事情,就对通用汽车有利,反之亦然。我们的公司规模过于庞大。它与国家的福祉是连在一起的。”

威尔逊只是稍微有些夸张。当时,通用汽车的命运与美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953年,通用汽车是全球最大制造商,是美国经济实力的象征。它创造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通用汽车在50年代的扩张,被誉为阻止了商业滑坡。它也是美国最大的雇主,向员工支付绝对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薪资,外带慷慨福利。

如今,沃尔玛(Walmart)是美国最大雇主,丰田汽车(Toyota)是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而通用汽车申请了破产保护。威尔逊1953年所说的那些让人放心的话,现在听来有些讽刺意味。对美国还是对通用汽车有利的事情几乎没有差别,因为通用汽车很快将被美国纳税人所有,他们已付出逾600亿美元收购该公司。

然而,美国纳税人为何希望收购当今的通用汽车呢?原因肯定不是当经济复苏时,该公司的股票将带来高回报。多年来,通用汽车一直在走下坡路。上世纪60年代,消费者利益的维护者拉尔夫·内德(Ralph Nader)揭露,通用生产的汽车不安全。70年代,中东产油国的行动显示,通用生产的汽车不经济。8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成就,则暴露出通用生产的汽车不可靠而且昂贵。许多较年轻的美国人从来没有买过通用汽车,也不会想买。鉴于这种记录,纳税人连自己的600亿美元会否得到偿还都有疑问。但得到偿还本身不会是纾困的主要目标。想必,纾困的理由是服务于某种更大的公共目的。但这个目标不明显。

它不可能是保护该公司的就业,因为美国财政部已表明,通用汽车必须瘦身,才能得到资金。该公司计划关闭6家工厂,进一步裁员至少2万。该公司已裁减了经销商网络。

目的也不可能是缔造一家精简的、没有债务负担的新公司,未来可能会盈利。这是私营部门应该靠自己实现的目标,也是破产重组要做的事情。

纾困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制造新一代节能汽车。美国国会已向汽车制造商提供了这方面的资金。另外,美国财政部已表示,它无意成为积极投资者,也无意告诉汽车业要制造什么样的汽车。

我能想到的唯一现实的纾困目的,是减缓通用汽车的衰落速度,争取足够多的时间,让其员工、供应商、经销商以及社区适应其最终的灭亡。然而,如果这是目的,那么除了收购通用汽车之外,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分配600亿美元?这笔资金还不如用于帮助美国中西部经济从汽车转向其它领域。资金可用来对汽车业工人进行再培训,并在他们接受再培训期间持续发放失业保险金。

但美国政界人士不敢公开讨论产业调整,因为公众不希望听到这个。一个强大的选民群体希望保留就业和社区,而不惜任何公共成本。另一个同样强大的群体则希望,让市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管短期社会成本如何。民意调查显示,多数美国人反对挽救通用汽车,但如果他们自己的工作面临风险,我肯定他们的看法将会不同。

因此,奥巴马政府实际上正出资600亿美元,收买这两大群体。政府正告诉第一个群体,依赖通用汽车的就业和社区,将因为纾困而得到更好的保留,同时告诉第二个群体,纳税人和债权人将因此得到报酬。但它没有把全部真相告诉任何人:通用汽车终将消失。纾困旨在让美国经济赢得时间,以降低这一打击的社会成本。

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公众越来越严重的担忧,通用汽车的灭亡是其中很小、但很说明问题的一部分。半个世纪以前,美国中产阶级的富足,是民主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胜利之一。到威尔逊离开通用汽车的时候,美国几乎一半的家庭都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而多数一家之主并非专业人士或高管,而是技能娴熟和半熟练的工厂工人。就业稳定,医疗福利有保障。美国人当时在经济上正变得更为平等。

但从30年前开始,上述趋势发生了逆转。不需要大学学历的中产阶级职位在消失。就业保障几乎已不存在。国家正变得更不平等。繁盛时期的通用汽车,曾是经济保障和富裕扩散的模版。其衰落映衬了两者的消失。

中产阶级纳税人担心,他们负担不起拯救通用汽车等公司的成本。然而,他们还担心,他们经受不起失去自己工作的后果。威尔逊的格言也完全颠倒:在许多方面,对通用汽车不利的事情,对美国很多人也不利。

本文作者是美国前劳工部长、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教授,其最新著作名为《超级资本主义》(Supercapitalism)

本文作者是美国前劳工部长、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教授,其最新著作名为《超级资本主义》(Supercapitalis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3 10:58:00

再贴出英文原文吧。大家可以对照看。

As president of General Motors  when Eisenhower tapped him to become secretary of defence in 1953, “Engine Charlie” Wilson voiced at his Senate confirmation hearing what was then the conventional view. When asked whether he could make a decision in the interest of the US that was adverse to the interest of GM, he said he could.

Then he reassured them that such a conflict would never arise. “I cannot conceive of one because for years I thought what was good for our country was good for General Motors, and vice versa. Our company is too big. It goes with the welfare of the country.”

Wilson was only slightly exaggerating. At the time, the fate of GM wa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that of the nation. In 1953, GM was the world's biggest manufacturer, the symbol of US economic might. It generated 3 per cent of US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M's expansion in the 1950s was credited with stalling a business slump. It was also America's largest employer, paying its workers solidly middle-class wages with generous benefits.

Today, Wal-Mart is America's largest employer, Toyota is the world's largest carmaker and GM is expected to file for bankruptcy. And Wilson's reassuring words in 1953 now have an ironic twist. There will be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what is good for America and for GM because it is soon to be owned by US taxpayers who have forked out more than $60bn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3 17:47:00
不敢苟同,主要还是为了防止 美林 那种效应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