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学文 (作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5月1日)
平装: 35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作者简介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南开大学国际金融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曾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员。曾在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处、中国证监会政策研究室、国际合作部工作。历任北京市金融工委副书记、市国资委副主任、市发改委副主任兼金融办主任。曾在中国社科院特华博士后工作站、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兼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成员和导师。曾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南开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关于云金融的思考》《推动上市公司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建设研究》《关于股票定价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高效资本市场的构造》等论文50多篇。出版过《英、美、日 (更多)
目 录
推荐序一 吴晓灵 推荐序二 孔丹 推荐序三 马蔚华 推荐序四 衣锡群 推荐序五 陈龙 前 言 互联网金融是未来大趋势 第一章 一个网络:改变世界的底层物质技术结构 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底层物质技术结构 改变与重塑 金融行业与网络信息技术演变 万物互联时代 第二章 三个属性:关系、平台与市场 互联网的本质属性 腾讯:关系属性的典型代表 百度:平台属性的典型代表 推荐序一 吴晓灵 推荐序二 孔丹 推荐序三 马蔚华 推荐序四 衣锡群 推荐序五 陈龙 前 言 互联网金融是未来大趋势 第一章 一个网络:改变世界的底层物质技术结构 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底层物质技术结构 改变与重塑 金融行业与网络信息技术演变 万物互联时代 第二章 三个属性:关系、平台与市场 互联网的本质属性 腾讯:关系属性的典型代表 百度:平台属性的典型代表 阿里巴巴:市场属性的典型代表 第三章 四维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哲学思考 互联网金融与哲学思维 协同论与互联网金融系统 四维空间的哲学思考 当社交成为一种新型生产力 第四章 两种金融业态: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趋势 金融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两种金融形态的主要差异与各自优势 未来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的O2O模式 第五章 七个公式:互联网金融新生态 公式一:金融=制度+技术+信息 公式二:互联网金融的四个假说 公式三:互联网金融形态=移动金融+大数据金融+云端金融 公式四:互联网金融状态空间=商业模式+生态圈+生态系统 公式五:互联网金融创新=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标准化+标准问题极致化 公式六:互联网金融监管=产品登记+信息披露+资金托管 公式七: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为人民服务 第六章 五种核心竞争力:中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基础 新常态下普惠金融发展的原动力 巨大金融需求下财富效应作用的牵引力 经济数字化转型中金融发展的创新力 创新、宽松的氛围里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的融合力 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的渗透力 第七章 六大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前景 可视化金融 可计算金融 物联网金融 虚拟金融 智慧金融 自金融 第八章 八方共治:建设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治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治理的理论内涵 互联网金融治理体系的组成与结构 不完备法律与互联网金融治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治理体系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好的社会与中国梦 未来金融的载体、平台与内容 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利于建设好的社会 互联网金融与中国梦 后 记 互联网金融公式一览表 手 稿 注 释 参考文献
推荐序一 吴晓灵
推荐序二 孔丹
推荐序三 马蔚华
推荐序四 衣锡群
推荐序五 陈龙
前 言 互联网金融是未来大趋势
第一章 一个网络:改变世界的底层物质技术结构
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底层物质技术结构
改变与重塑
金融行业与网络信息技术演变
……………………………….
巨大金融需求下财富效应作用的牵引力
经济数字化转型中金融发展的创新力
创新、宽松的氛围里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的融合力
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的渗透力
第七章 六大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前景
可视化金融
可计算金融
物联网金融
虚拟金融
智慧金融
自金融
第八章 八方共治:建设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治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治理的理论内涵
互联网金融治理体系的组成与结构
不完备法律与互联网金融治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治理体系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好的社会与中国梦
未来金融的载体、平台与内容
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利于建设好的社会
互联网金融与中国梦
后 记
互联网金融公式一览表
手 稿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