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刚经》与《论语》的几点心得分享
2016-7-5
前辈大德巨臂已经巨火洞明了许多深邃广大,我等初学抱着诚恳恐慌之心来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希望挂一漏万中仍有一丝可挂。望朋友们批评斧正。
1、智慧的福德无量无边:
《金刚经》云:
•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心得:近代西欧著名的伦理学家斯宾诺莎,不被本民族犹太教徒接纳,又受基督教排斥,但是,依靠磨镜片为生,在独立而险恶的外在环境下独立追求自己的思想自由,努力探究人生伦理真相,肯定从真理真谛中获得了无量无边的快乐与福德,而来自物质的享乐无论与人还是从己,与智慧(真理真谛的生产者)相比最多也均是微不足道的。
2、智慧无所住:
《金刚经》云:
•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 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心得:人的认知偏差来自于两类(或二者的叠加),一类是习惯反应,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类是意愿投射,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人要获得真相或体味真理就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的方法、与时俱进的成长,真正的科学方法一定是“四毋”的,科学家的心一定是无所住而生的、或已经生长出来一颗无所住的心。
3、全景式动态思维: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金刚经》云:
•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 “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子见南子(卫灵公夫人),子路不说(通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Pi)者,无厌之!天厌之!”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心得:
用孔子的"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理解金刚经"肯定、否定、再肯定"之经典模式。
例:x+非x(叩两端)=x(竭焉)。
x即事物状〈相),非x即非事物状(非相)
竭焉:观照了明状态下的事物相。
物存在相,此相属非相,故名之曰相。
两端以线段比喻为两极端,从两端入手即知中间位置了。
其实,两端仍可比喻为果与因(非果),明了因果则知道了全貌(真正的知果:不昧因果态)。因果存于一切法,不昧一切法之因果,即一切法皆为佛法。要不昧一切,不可能。故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两端可比喻为心与观心。心为认知活动,非心即观心态。认知活动加观照认知活动态等于心智状态。心即看到的状态,观心即看到了自己的主观状态是主观的~非心。再如,看~聚焦式看,非看~发散开看,一故名看~全景式看。这心有种种(念头如微尘),又非种种(心智态),如来悉知悉见。
其他的两端可以从并列关系、对立关系、上下关系、有无关系等等入手来理解。但是,金刚经的思维不止如此。其还指出了非上非下、非敌非有、非兄非弟、非有非无等另一维存在。
例如,对阴阳的理解,按金刚经全景式动态思维:阴、非阴(不等于阳)、非非阴(不等于阴);阳、非阳(不等于阴)、非非阳(不等于阳);阴阳、非阴阳、非非阴阳(不等于阴阳):阴阳的存在可列出9个维度的独立存在;所有这些概念都“无”都“空”又“非无”、“非空”---如此直观明了的状态则为动态认识上述9个独立存在反映的“一合相”存在又留下了智慧空间。
。用金刚经经典范式理解论语的几个例句:
中庸之道,就是不偏激,不偏激故名中庸之道。不偏激,也不是说仼何时候都不偏激,所以才叫真正的不偏激。这才叫极致的中庸之道啊。
规矩本指向和谐,但无规矩的和谐是不对的,所以,规矩应指向真正的和谐。或者说,不指向真正和谐的规矩是假规矩,假规矩下的和谐是假和谐,所以,要追求真和谐中的真规矩。
孔子见了卫灵公夫人<据说这夫人有淫乱擅权行为>,子路不高兴了。孔子便发誓:我如有坏心,遭天谴,遭天谴。这段话用金刚经经典模式理会便是:孔子发誓,其实不是发誓,故名真发誓~即孔子发誓为了证明自己心迹磊落,其实他本心磊落但子路小人心度君子腹所以孔子发誓又不是发誓<其实为安抚子路之心以激励子路正直之心>,因此孔子的发誓又真是光明磊落故名真发誓。
多,非多~嫌少且愿问少,才真正名多。有与实,非有非实~谦虚,才是真有真实。唯谦虚涵广的实有才是真实富有。
本一陋室,君子居之,即庄严起来。所以庄严居室,并不是庄严居室,故名庄严居室。
大家都喜欢未必好<非法>,大家都不喜欢不行<非非法>,善人喜欢坏人不喜欢才好<诸法如义>。
4、慧眼与佛眼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Li)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金刚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心得:
慧心=不昧因果
慧心+仁心=法眼
慧心+仁心+民心=佛眼
人格之提升,光有肉眼<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乃凡夫一枚,有天眼<特异功能>的人也仍是凡夫<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人有了不昧因果的智慧才算证得初步的"须陀洹"果位。英国上世纪著名哲学家说,理性的个人主义也能将人类带向天堂。我认为,罗素之理性即不昧因果之智慧。
但是,没有慈悲喜舍之仁心,"智慧"虽得之、必失之。而且,智慧的仁心必要见诸利益大众、庄严国土,且用正确的伦理规范大众<礼>、举善而教不能,普渡众生,才算佛的精神。执着于以此为追求标的~佛眼这种慧心仁心民心三合一之"一合相",则又变凡俗了。"一合相""非一合相"~因属"动+态"的,即见于动态之行为及行为之状态<如:用直、错诸枉>,故名佛眼中"一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