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六大基地”
装备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国防科研产业基地
优势资源加工业基地
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
现代服务业基地
东汉末年,一介文人张松献宝《西蜀地形图》的故事,流传至今;如今,一幅集众多精英智慧、以大气魄大手笔描绘的经济版 “西蜀地形图”--成渝经济区,正徐徐展开画卷。
画成之日,便是中国经济之西部引擎铸成之时。
多年来,东部长三角、南方珠三角与北边环渤海这三台发动机早已开足了马力,于是,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步伐迈入第一个十年时,成都与重庆这两座西南重镇之间的强强联手便成了人们心中的期盼。
近日,四川省政协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对成渝经济区进行了全面专题调研,带着如何把成渝经济区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考,带着如何让成渝经济区成为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比肩的国家级新增长极的思考。
专家们很快形成一个共识:成都和重庆,两个相距不远的特大城市,从产业布局、交通、商贸、资源、旅游以及投资等各方面来看,都有着巨大的互补性;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重要增长极,对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大开放,推进全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基础:性相近
“性相近。”这是成渝经济区的关键所在。
川渝两省市,历史渊源之深厚自不必说,人文地理亦似“一母二胎”,“兄弟”间的经济往来更是频繁;更重要的是,“你有我无”的特征令两大市场存在极强的互补性,两地的合作基础,可以说是“钢钢的”.
有鉴于此,2007年4月2日,重庆市政府与四川省政府共同签订《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一个覆盖成都14个沿高速公路、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及重庆“1小时经济圈”范围内23区县的成渝经济区,就此浮现在中国地图上。
数据显示,成渝经济区面积约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1.8%,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区2007年底总人口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较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
“重庆的汽车、摩托车在四川很好销,四川的五粮液等商品在重庆也畅销”,在调研组专家看来,川渝两地在资源、劳动力、市场、资本、生态等多个方面有着高度关联性,建立成渝经济区将发挥出 “1+1>2”的效果。
定位:增长极
“增长极。”这是成渝经济区的使命所在。
对于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专家们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这一总体功能,二是“六大基地”这一核心竞争力。
据四川省社科院宏观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毅介绍,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功能定位为 “建设成为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其中包含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重要引擎,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以及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子项功能定位。
而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则要发挥好“六大基地”的重要角色,即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资源加工业基地、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与现代服务业基地。
“成渝经济区已具备较雄厚的发展基础,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盛毅说。
(吕波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