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国粮食经济与政策的几个问题
(一)粮食问题的内涵与背景
粮食消费的结构性加强。
生产比较成本与比较优势。计划体制下,利益吸引不够,价格支持不足,要考虑机会成本。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粮食价格波动与市场稳定,会影响通货膨胀。要考虑政策选择的国际边界约束。
粮食问题与高速工业化有关,与市场化相联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更多重视效率目标。粮食省长负责制存在不合理的成分。效率不同于效果。可能效果高但是效率低。对于“民以食为天”的实证分析。
A表示生物学意义上的民以食为天,反映了命题的普遍真实性。B表示经济学意义上命题真实性程度较低。构成是:经济发达的现代,当代。高收入国家地区。高收入阶层。改善食物品质的需求。特征是:较高的需求弹性和较低的恩格尔系数。
二者交集C部分表示同时具备两种概念特征的经济学意义上该命题的真实性程度较高。
C部分的构成是:经济不发达的远古。低收入国家、地区。低收入贫困阶层。最基本的必需食物的消费。特征是较低的需求弹性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
(二)粮食市场化改革需要重新思考认识前提。粮食过剩局面不能保证粮改真正成功。1987年粮食市场改革的轨迹。1983年首次出现相对过剩。1984年比较明显,出现低水平相对过剩。需要进行购销体制改革,边际收购价下降。价格上升,产量下降。1986年以后开始了统购双轨制。上世纪90年代初产量增长,1989年以后过剩,改革销售价格,取消统购统销。1993,1994两年粮价上涨,可能是由于短期因素。1994年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1995,1996年度出现过剩局面,改革以后,产量下降,出现政策的反复。
对于粮食问题,目标没有意见,但是运作中出现了问题,对于市场波动没有正确的认识。市场机制不能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也不能保证提高所有省区粮食自给率。
省区粮食自给政策增加了粮食生产边际资源成本。粮食总量过剩结构性过剩同时存在。不利于省区间的粮食流通。
问题在于沿海省份依靠其他省份吃饭,是否可靠?这里实际上存在一种交换关系。沿海省份放弃粮食生产,其他省份有没有充足的供给能力。粮食流而不通,通而不畅是个大问题。粮食内部的政策环境也不利于粮食市场的发育。
市场机制不能提高国内的粮食自给率。需要节约国内粮食生产的资源成本。增加粮食进口,有利于支持我国粮食出口的竞争力。适应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形势。问题在于粮食禁运也会影响粮食安全。国际市场的容量,国家粮价的波动,外汇支付能力的压力都会影响粮食安全。还要考虑粮食安全的国际影响。因此要考虑粮食安全的市场。出问题的机率较小。粮食是个买方市场,禁运未必有影响,因为存在多边贸易。
(三)比较优势与我国的食物贸易结构
需要考虑:
我国食物与贸易趋势的关系。
工业化期间粮食贸易结构演化的事实观察。
比较优势与我国食物贸易结构。我国要素禀赋特征和国际表达。不同食物生产的要素比例与成本结构,需要有对农产品生产阶段的分析。食物生产加工阶段的要素比例特点。国内消费模式与距离因素的作用。
我国粮食出口与世界粮食市场的结构演化。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
参考北京大学卢峰教授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