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西方经济学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整整想了两天,翻遍了我的各种参考书都无法得出确切答案。
问题出在宏观经济学中凯恩斯的灵活偏好理论。
1,货币需求变动后,利率的均衡调解过程。
各种参考书中,对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变化后的利率调解过程描述都是一样的。
“当国民收入提高,商品交易量增加,货币需求量增加,因此货币需求曲线会往右移.假若货币供给量不变,均衡的利率水准将会上升.反之,当国民所得下降,货币需求曲线会往左移.均衡的利率水准会下降.”
我的问题是,此时的利率调解过程中,人们有没有将手中的货币购买或卖出债券?!
我的理解是,虽然此时利率上升,但人们并没有将手中的货币兑换成债券或进行储蓄。利率的改变仅仅让人们在主观上放弃了投机需求。而将持有的货币用作交易,满足了增加的教益需求。银行提高利率的目的仅仅是维持以前的储蓄不被人们提出。但并没有因为提高利率而吸收到新增储蓄。
2,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人们用手中持有的货币买入债券和存入银行,其效果是否跟中央银行买入债券的效果一样?即增加的了货币供给。
因此,当讨论货币供给不变情况下的货币需求时,利率仅仅是改变了人们对所持有货币在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间的分配---但人们并没因为利率改变而买入和卖出债券或储蓄。
而在讨论货币供给改变对利率均衡的影响时,实际上是有两个传动机制。
第一个机制就是中央银行买入债券,从而使债券价格升高,利率降低---这是书上在货币机制中作的描述。
第二个过程是,书中灵活偏好理论中作的描述。说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人们将多余的货币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导致利率下降。
上面两个过程中,无论是国民还是央行都是买入债券---所以这个两个机制应该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增加货币供给(或需求)的两个不同途径。
-----------------
因此得出结论是,人们买入债券和进行储蓄跟央行买入债券的效果相同。
货币供给不变,就意味着人们没有进行债券买卖----只是因利率而发生的主观需求的改变以及货币在交易和投机之间的再分配。
---------------- 不知道我的这种理解是否正确。
因为有同学指出,说不管货币需求改变,要想使利率改变,就必须然有债券买卖或储蓄行为。同时他们认为,百姓手中的货币无论是否进行储蓄或进行债券买卖都不影响货币供给。
这种观点虽然从货币供给机制看是对的,但却很难解释货币需求在投机和交易之间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