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发模式"失败看高速公路投资改革
-------------------------------------------------------------------------------- 2004年09月23日 15:38 来源:新京报 李云峥 进入9月,北京市交通局原副局长、首都高速公路发展公司(以下简称首发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毕玉玺案依然扑朔迷离。但可以证实的是,“借贷修路,收费还债”的首发模式在五环路项目上一败涂地,在百亿元巨债包袱甩给政府的同时,道路造价畸高问题随之暴露在监督者的视野中。
笔者以为,高速公路造价畸高、还贷不到位、收费价格过高以及前一段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苏高速公路收费员月薪近万元等现象,均是我国高速公路投资主体错位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的具体表现。
首先,在我国公路建设的投融资体制中,中央财政投入只占15%,地方政府、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却占到80%以上。这个投资结构的最直接结果之一就是让高速公路变成了“收费路”。
在全世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最长的美国,绝大多数高速公路是不收费的。美国的高速公路为何是“免费路”?因为根据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按照9∶1的比例出资建设高速公路,其中联邦资金由“联邦公路信托基金”提供(该基金的87.6%来自机动车燃油税),也就是说美国建设高速公路基本上靠的是政府税收。由此可见,投资主体的错位是中国高速公路收费及相关问题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其次,这样的投资结构和体制导致了交通系统的腐败异常严重和突出。因为中央财政投入在高速公路投资中只占很少的比重,项目、资金、市场的“三集中”使高速公路建设的权利绝对地掌握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手中,于是“交通厅长现象”出现了:1997年以来,新疆、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河南、江苏、安徽、北京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十余位交通厅(局)长相继落马,毕玉玺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
再次,因为投资结构和投资主体错位,一个高速公路建设“贷款→收费→超载→成本巨增→还贷困难”投资陷阱初见端倪。由于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贷款占到高速公路投资的80%以上,高速公路自然需要通过收费来偿还贷款。而高速公路不菲的收费成了运输成本中的一环,再加上高速公路征收通行费多是按单车核定吨位征收等管理漏洞,这些都是使“超载问题”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而“超载问题”反过来也使高速路的维护成本大大增加,致使许多高速路提前进入大修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高速公路归还银行贷款很难到位了。北京的五环路项目留下的百亿元巨债包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另外,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一张庞大的免费高速公路网对于我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意义重大。在大国经济中,国内市场的重要程度绝对不亚于国际市场。以同样是搞大国经济的美国为例,它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发达的免费高速公路网,以及由此形成的紧密国内统一大市场。
由此可见,加快我国高速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和结构的改革意义重大,为此应真正把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而不能像目前一样当做营利性项目来建设和操作,“首发模式”从先天上看就是一种失败的高速公路投资模式。
-------------------------------------------------------------------------------- 关于我们 - 内容宣言 - 网站大事记 - 网站攻略 - 友情链接 --------------------------------------------------------------------------------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