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只有深圳。深圳创业阶段的经济建设成就就无需我多说了。最可喜的是,深圳的第二次创业又取得了相当令人满意的和谐社会和现代现建设的成就。深圳的发展是无可限量的。
在深圳市委三届八次全会上,深圳市委发出了加快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步伐的号召。这是深圳新一轮改革、发展和建设的必然趋势。但是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在什么样的发展观指导下进行实践,会对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将决定它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准。 从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国际化城市的产生主要源于经济动力。然而,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导致社会的良性发展。20世纪中叶以前,片面偏重经济发展,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使城市成为“钢筋水泥的丛林”,人的需要和发展被挤占,过度的工业污染也导致环境的极度恶化。“1952年12月4日,发生在英国伦敦的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和1956年,发生在日本东京的“水俣病” (一种由有机水银中毒所引起的慢性神经病)以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的惨痛代价宣告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在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末路途穷。我国在这方面也有比较深刻的教训。对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从上世纪六、七十年法的“开荒开到山顶上,插秧插到湖中央”到九十年代以后的“经济挂帅、环境让开”,到现在我们还在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因此,在此之后,人们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开始注意到了人类自身的基本需求和满足,注意到发展与环境、当代和后代的关系,对国际化城市的理解日益超出单纯经济的范畴而延伸到社会整体,由对“物”的重视发展到对“人”的高度关怀。这一变化反映在国际化城市的发展中,不管是老牌的,如纽约、伦敦、东京,还是后起之秀,如新加坡、汉城,都十分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高度协调,重视全面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人”作为社会发展的驱动者和受益者,其本身的发展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有人直言“国际化城市的前提就是人性化”。“以人为本”、成为国际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很好地体现了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本质特点,同时也解决了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和战略步骤问题,那就是必须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国际化城市,要实现城市国际化,首先要实现人的国际化。然而,恰恰在这些方面深圳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城市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深圳在过去采用的传统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高度繁荣和高速发展,也引发了不少问题,主要是人口、资源、环保、教育、文化生成等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如现在比较突出的人才国际化问题,当前深圳正直接面临着一系列的双重挑战和双重任务。这就是:我市是在尚未完全完成农村都市化任务的同时,就被推上了加速发展国际化的道路;在大部分常住人口还是以初级劳动者为主的时候,深圳就不得不面对人才国际化的挑战;在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对市场化运作刚刚熟悉的时候,我市日益加剧的国际化进程又要求他们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很强的国际化经营运作能力。如何率先实现人的国际化成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尤其是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国际化城市的最为紧迫的问题。 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现代人进入社会的需要。如今。教育,尤其是适合国际化城市功能的现代教育是实现人的国际化的根本途径。能否提供满足人民需要的教育是一个城市是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决定性指标。日本之所以能几度崛起,就在于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塑造了一批有技术、有国际视野的民众。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国民平均收入的30%用于教育;去年,日本意识到国民竞争力在逐渐下降,开出的药方依然是教育。而深圳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深圳这一特大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远未达到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规模和档次。深圳在经济发展优势凸现的前20年,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地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涌进,人才引进数量多年居全国第一。“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使我们放缓了本地高校建设的步伐,也让部分人患了发展“近视眼”,认为自己不必花钱办大学,自有人才滚滚来,这种想法直到现在仍有相当市场。目前,深圳高校数量不多,影响不大,在校生不过3万余人,而且大部分是专科层次。此外,一个拥有长期管理人口近千万的城市,每年的教育培训尚不到200万人次。缺乏一流水准和规模的高等教育以及普及深入的职业教育,已经严重制约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旺盛的接收优质教育的需要。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国际化城市,必须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为抓手,加快人的国际化,从而实现城市的国际化。 发展教育千头万绪,而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龙头。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层次将决定整个教育的发展质素和效益。目前,深圳高等教育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扩大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据《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到2010年,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30%。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教育规划的统计口径不能纯粹以150万户籍人口为准,起码要按目前500余万的常住人口为准来规划深圳各类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未来5年内,深圳大学生在校生数至少要达到15--20万人,才能与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指标相一致。与此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扩充和整合现有高教资源,组建至少两所本科大学,培养大批高层次的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支持深圳社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其次,要切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要提高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度。深圳国际化城市的进程也是深圳吸纳国际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并推陈出新的过程。高校要发挥人才、技术聚集的优势,要紧紧盯住深圳经济建设主战场,推进原创性技术的开发和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转移,尤其要主动承接国际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的本土化任务,使深圳率先成为中国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的转移基地; 发展教育,还要重视高校在地方文化形成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是推进先进文化发展,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深圳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创意文化、创新文化、创业文化、改革文化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价值观。高校要在保留、整理和发扬这些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具有原创性、精英型、国际性的学术研究文化,增强深圳文化的兼容性、国际性和先进性。 人的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前提。以人为本,是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教育,是深圳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圳秉承自己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传统,一定能做好教育这篇文章,率先实现人的国际化,建设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新型国际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