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自进化——现在是“人单合一2.0”(部分摘录)
       “人单合一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十年了,现在进入2.0。”海尔掌舵人张瑞敏,在近日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探索十周年暨第二届海尔商业模式创新全球论坛”上,如此分享海尔管理的探索心得。
        2005年,张瑞敏首次提出了“人单合一”的变革论调。“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人单合一就是把员工和用户连到一起。”他强调:十年来,海尔“人单合一”的内涵不断演进,但始终以用户价值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
经过不断地试错和摸索,十年后的今天,海尔的面貌已然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对内,打造的是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的并联生态圈,驱动员工从雇佣者、执行者转型为创业者、合伙人,实现“人人创客”;对外,致力于构建一个共创共赢的用户生态圈,与利益攸关各方协同共享,创全流程用户最佳体验。
       “像海尔这样几万人规模的企业,进行这种颠覆的,我遍访了欧洲、美国的企业,目前为止,只有我们一家。但是,十年来,我们并没有感到孤独。”世界睁大了眼睛看海尔、质疑海尔,但张瑞敏坦然前行。如今,海尔已经从一家制造型企业脱胎为共创共赢的开放创业平台,目前有77%的“小微”年销售额过亿,而每个小微团队的核心成员只有七八个人。
        “人单合一2.0”在做什么?一是颠覆原有传统模式,二是建立共创共赢的新模式。
       共创共赢的生态圈
       沿着战略转型路径,海尔的当下,正步入网络化阶段。也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网络中的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他人来实现共创共赢。
       在张瑞敏40分钟的演讲中,他多次谈及“共创共赢”,这也是他一直津津乐道的海尔变革方向。相比十年前,海尔用“市场链”把分离的市场和企业连接起来的做法,现在他希望以打破内部组织,激活创客,搭建共创共赢的生态圈,这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颠覆。
       然而,事实上,当两年前海尔提出生态圈这一概念的时候,张瑞敏坦言“对于怎么干”,真的不知道答案在哪里。但是,“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他坚信方向是对的,尽管探索起来异常艰难。
不过对于共创共赢,张瑞敏仍然自有一套逻辑。
      第一是定位。企业必须打破原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位。如他所言:一台电脑什么都不是,但是连上网络就无所不能;人的大脑有百亿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非常愚蠢,但是连起来就非常聪明。所以,“现在企业的定位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可以包打天下的单位,而是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第二是价值导向。传统企业向来是以顾客为导向,看看有多少顾客买你的产品,比拼的是销售额。张瑞敏认为,现在的导向不是顾客,而是用户。顾客和用户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一次性交易,就是钱和物的交易;但后者是不断交互,不断参与,要创造最佳用户体验。
       第三是驱动力。传统企业是按人来定单的——这个人很聪明,企业现在不能让他离开;如果他就这个能力,那就按这个能力给他制定一个目标。现在海尔提出“按单聚散人”,“能,你就来干;不能,就让别人来干,而用户目标是不动的。”张瑞敏说,让人人当创客,而且大家的利益要绑在一起,才有驱动力。
       第四是目的。被称为“近代政治哲学之父”的马基雅维利提出:所谓共赢,绝对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所有参与各方都要得利。创业人员无边界,谁行谁就来。但张瑞敏强调:创业是在海尔这个平台上进行的。共赢是目的,是各方利益最大化,攸关各方能够持续协同、共享创造的价值。
       当海尔与互联网相结合,资源是无限的,共创共赢的生态圈也是无边界的。显然,“共创共赢”模式的前提是对传统模式进行颠覆。
       内部:“人人创客”的创业平台
       外部:协同共享的生态模式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创新管理学教授、《海尔再造》作者比尔·费舍尔对此评价为:将客户引入到内部,来扩大企业的边界。如此看来,海尔的未来不再是一家生产制造型企业,而是搭建一个追求实现多方共赢的创新平台,这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必将提升海尔的竞争能力。
       马歇尔·梅耶说:“当有人在市场上找到一个好的创意,利用生态圈的资本和金融,利用海尔的平台,就能够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赢。”
      朱丽. 海尔自进化——现在是“人单合一2.0”. 中外管理. 2015, (11):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