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淮海经济区社会发展概况
淮海经济区包含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二十四个地级市。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德州;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淮南、滁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信阳,中心城市为徐州。经济区总面积225461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2.3%,其中鲁南7.35万平方公里、苏北5.43万平方公里、皖北5.27万平方公里、豫东4.80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户籍总人口14556.48万人,人口占全国的10.96%,人口密度为645人/平方公里。
2007年,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初步核算,淮海经济区24个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47.8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68%,与上年基本持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3%,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7.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5%。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城市群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7.4%、20.7%、17.3%、20.5%,分别高出全国平均增速的6个、9.3个、5.9个、9.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37元,比上年增长20%。
从城市经济总量的变化情况来看,新增了经济总量介于1500-2000亿元的梯队,20个城市由去年的“三大梯队”演变为“四大梯队”。第一梯队是经济总量超过1500亿元的城市:济宁、徐州、临沂;第二梯队是经济总量超1000亿元的城市:盐城、泰安、德州;第三梯队是经济总量过500亿元的城市:枣庄、周口、商丘、淮安、菏泽、日照、连云港、开封、宿迁、信阳;第四梯队是经济总量低于500亿元的城市:阜阳、宿州、蚌埠、莱芜、亳州、淮北、淮南、滁州。
2007年,淮海经济区24个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403.29亿元,增长12.1%;第二产业增加值9286.13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6198.43亿元,增长21.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48.5:32.5调整为20.1:44.5:36.4。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9个百分点。与全国情况相比,淮海经济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1.7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7.6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6.43%,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7:49.3:39,其中,淮海经济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8.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3.8个、2.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