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3D打印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认为,投资需要选择合适的着力点。从产业链的角度看,3D打印包括3D模型的建立、打印材料的生产、打印设备的制造、最终产品等,以及相关配套服务。
(一)目前3D建模是3D打印大面积推广的一个薄弱环节,因为目前3D建模较为复杂,难以被普通用户掌握,且可供利用的开源模型库还较少。在这方面,我们会关注有较强技术背景的团队,他们的产品应该能够化繁为简,使得3D建模的过程更平易近人。软件层面:目前专业3D打印软件较少,多数是基于CAD软件制作得到的精度不高的STL文件,需专业人员开发使用,限制了大众的参与度。目前Autodesk已经全面介入工业和生物3D打印领域,期待Autodesk等能尽早开发专门针对3D打印领域的功能更强大、更智能化、界面更友好、精度更高的软件系统,以便于3D打印更快普及。
(二)打印材料方面,同种金属材质做成3D打印材料,要比普通金属材料的价格高大约10倍以上,利润巨大,当然成本也比较高。对此我们将更关注具有金属加工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企业,他们在获得金属打印材料的生产技术和订单后能够很快投入规模化生产。而在生物材料等新材料方面,我们会关注一些已经具备技术能力、市场渠道和优良口碑的企业,他们能够更及时地对市场作出反应。
(三)打印设备制造方面国外企业起步早、技术强、市场化能力优秀,与国内企业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先发优势。但国内部分科研院校开发的3D打印技术也具备相当的优势,如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开发的SL成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教授开发的相关技术、西北工大黄卫东教授的研发团队等等。国内的相关企业具有本土化的优势,已经涌现出一批像北京隆源这样的龙头企业,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化运作的能力还需加强。对此,我们除了关注技术的先进程度外,还会关注公司整个团队的运营能力。
(四)涉及到最终产品和产业配套服务方面,可能的商业模式将五花八门,很难有一个具体的着眼点,所以我们只能利用自己在过去的经验以及自身的专业能力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项目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