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需求实现的一般方式  
   1、方法: 推理与演绎  
   群体与个体互相是对方实现自身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就必须实现个体和群体两个方向上的需求。群体又以其他群体为生存环境,进一步构成了新层次的、更大的群体。鉴于需求本身的多元性,由此形成的体系将是极为复杂的,试图用一些简单清晰的条目作为整个复杂体系的一般理论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对于这个体系的观察、反思、资料整理、概念梳理工作才刚刚开始,对需求及其实现的体系研究都还处在“钻探勘察”的初始阶段,处在取样、分析、假设、猜想和推理的阶段,一时还难以形成可靠的、系统性的认识和观点。因此,以下这些涉及具体经济现象的讨论,更大程度上属于演绎性质的探讨。 
    根据我们的假设,逻辑的、思维的、纯粹元间的世界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一旦一个规则生成与确定,依照这个规则就可能演绎出一套元间体系,生成一个独特的模型。同样,大自然也是无限可能性中实际实现了的一种模式,只不过这套模式的实现途径不是纯粹的元间实体,或者说不是处在对物质载体的依赖程度接近下限范围里,而是处在从趋近于物质的下限开始,直到接近纯粹物质上限的广阔范围里。我们的认识能力仅仅是整个自然界中偏重下限的区间里的一小部分,是自然界自己对自己的反思能力。因此,我们可能具有比大自然自己的这部分更自由的元间组合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可以产生出远远多于主要靠物质载体才能实现的元间组合的样式和状态。
    一方面,我们用纯粹推理的方法演绎出的元间实体就有可能和物质世界实际发生的物理事实相同或相似的元间实体,换言之,我们产生的无数元间实体中有一些可能与自然的物理的世界生成的元间实体是同一种元间实体。造成这种可能性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大脑本身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脑的形成及其初始规则是在进化中通过元间转移和复制的方式被大自然直接赋予的。大脑的初始规则和自然的规则是同一套元间实体。所不同的在于,大自然通过人实现了元间抽象,具有了元间抽象能力,将元间分解到了极限,具备了探寻比大自然实际实现的元间实体更为基本的、更为初始的规则的能力。因此,在一个有限定义域里,我们都在放心地使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物理的对象世界实际采用的元间实体。
    如果我们演绎出的元间实体与对象世界实际采用的元间实体高度契合,就可以把这样的演绎结果称之为科学,如果两者相差较加大,只有某种程度上的吻合,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现象,不能说明或预言大部分的现象,就还达不到通常所说的“科学”的标准,经济学就是这样一类还达不到科学标准的学科。这是因为我们过去使用的规则和方法维度太低,远远低估了经济学领域的复杂程度,还没有能力掌握更多的对象实际拥有的元间实体。相信随着我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终究可以更多地掌握这种方法和信息,逐渐接近复杂对象的元间实体,直到最大限度地逼近极限位置。这个极限可能是对象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就是不可契合不可预测的极限,也就是我们对于需求研究的极限。
    另一方面,除了寻求与外在自然对象世界的契合之外,在纯粹的元间世界里,元间的推理和演绎可以依照自己设定的任意规则进行,每选择一套初始规则,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绝然不同的新的元间体系。相对于每一套元间体系本身来说,各自都有对于规则本身的契合性问题,都有在本体系内部的合理性问题,这种合理性也是一种科学性,因此,我们所说的“科学”,有两种意义。
    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很难绝对清晰地划分我们处在哪一种意义上的“科学”之中。往往处在这两种“科学”之间的某个具体位置,或多或少地同时具有两种意义。下面讨论的几个经济学话题就是这样的一种推理和演绎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