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960 4
2016-07-25
群体需求实现的一般方式  

   1、方法: 推理与演绎  

   群体与个体互相是对方实现自身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就必须实现个体和群体两个方向上的需求。群体又以其他群体为生存环境,进一步构成了新层次的、更大的群体。鉴于需求本身的多元性,由此形成的体系将是极为复杂的,试图用一些简单清晰的条目作为整个复杂体系的一般理论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对于这个体系的观察、反思、资料整理、概念梳理工作才刚刚开始,对需求及其实现的体系研究都还处在“钻探勘察”的初始阶段,处在取样、分析、假设、猜想和推理的阶段,一时还难以形成可靠的、系统性的认识和观点。因此,以下这些涉及具体经济现象的讨论,更大程度上属于演绎性质的探讨。

    根据我们的假设,逻辑的、思维的、纯粹元间的世界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一旦一个规则生成与确定,依照这个规则就可能演绎出一套元间体系,生成一个独特的模型。同样,大自然也是无限可能性中实际实现了的一种模式,只不过这套模式的实现途径不是纯粹的元间实体,或者说不是处在对物质载体的依赖程度接近下限范围里,而是处在从趋近于物质的下限开始,直到接近纯粹物质上限的广阔范围里。我们的认识能力仅仅是整个自然界中偏重下限的区间里的一小部分,是自然界自己对自己的反思能力。因此,我们可能具有比大自然自己的这部分更自由的元间组合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可以产生出远远多于主要靠物质载体才能实现的元间组合的样式和状态。

    一方面,我们用纯粹推理的方法演绎出的元间实体就有可能和物质世界实际发生的物理事实相同或相似的元间实体,换言之,我们产生的无数元间实体中有一些可能与自然的物理的世界生成的元间实体是同一种元间实体。造成这种可能性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大脑本身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脑的形成及其初始规则是在进化中通过元间转移和复制的方式被大自然直接赋予的。大脑的初始规则和自然的规则是同一套元间实体。所不同的在于,大自然通过人实现了元间抽象,具有了元间抽象能力,将元间分解到了极限,具备了探寻比大自然实际实现的元间实体更为基本的、更为初始的规则的能力。因此,在一个有限定义域里,我们都在放心地使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物理的对象世界实际采用的元间实体。

    如果我们演绎出的元间实体与对象世界实际采用的元间实体高度契合,就可以把这样的演绎结果称之为科学,如果两者相差较加大,只有某种程度上的吻合,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现象,不能说明或预言大部分的现象,就还达不到通常所说的“科学”的标准,经济学就是这样一类还达不到科学标准的学科。这是因为我们过去使用的规则和方法维度太低,远远低估了经济学领域的复杂程度,还没有能力掌握更多的对象实际拥有的元间实体。相信随着我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终究可以更多地掌握这种方法和信息,逐渐接近复杂对象的元间实体,直到最大限度地逼近极限位置。这个极限可能是对象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就是不可契合不可预测的极限,也就是我们对于需求研究的极限。

    另一方面,除了寻求与外在自然对象世界的契合之外,在纯粹的元间世界里,元间的推理和演绎可以依照自己设定的任意规则进行,每选择一套初始规则,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绝然不同的新的元间体系。相对于每一套元间体系本身来说,各自都有对于规则本身的契合性问题,都有在本体系内部的合理性问题,这种合理性也是一种科学性,因此,我们所说的“科学”,有两种意义。

    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很难绝对清晰地划分我们处在哪一种意义上的“科学”之中。往往处在这两种“科学”之间的某个具体位置,或多或少地同时具有两种意义。下面讨论的几个经济学话题就是这样的一种推理和演绎的尝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7-25 19:30: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26 08:15:12
2、  群体  

    所有个体都只能通过群体的途径才能实现自己的绝大部分需求。不论是从一个群体中生成的新个体还是新加入一个群体的个体,都即刻处在与其他个体的关系之中,这些新建立起来的关系也就是个体实现自己需求的途径和方式。然而,个体之间的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就不再仅仅属于这一个关系主体的,不再属于这一个单独的关系者,而是属于构成相互关系的所有关系者。比如由两个人构成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属于双方共同拥有,离开了对方,一个单独的关系者就不再能继续作为关系者,也就不再拥有这种关系了。这个关系实体本身也就随之消失了。但是,对于由许多个体构成的群体来说,某个个体的退出,失去的只是这个人自己与其他个体的关系,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关系实体依然存在,如果,这个群体的人数足够多,某个人的离开不可能大幅度地改变原有的关系实体的性状,这种关系实体就是独立于那个离开了的人的实体。构成群体的个体数量越大,这种关系受到的影响就越小,就越是趋近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关系实体。这种关系实体就是构成群体的元间实体。所以,群体利益不仅是所有个体利益的抽象,是所有个体利益的共同部分,同时也能成为一个独立需求主体的独立需求。

    个体互相之间构成相对紧密关系的基础是分工与合作,分工与合作是实现自己需求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因此,个体对于其他个体、对于群体具有依存性和界限性这样两种相反的倾向。首先,在通过群体实现自己需求过程中,从合作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馨与安全,从为了集体目标的奋斗中获得了成就和荣耀,获得了具体的物质和元间的利益,从而,群体的利益与个体的利益达到很大程度的一致,群体利益被直接转变成了个体利益本身。其次,群体被作为实现个体利益的途径,必然表现出个体利益实现的间接性,而且有时间接性的程度会非常大,达到极限时,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就会是冲突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就是冲突的,甚至只有牺牲个体生命和财产才能实现这个群体的某些利益。群体利益成为个体利益的竞争者和对立者。更不要说个体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与合作这样的双重关系。

    因此,一方面,个体必须要维持自己的独立,要坚持自己的利益目标,否则,就难以生存,就失去了参与合作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必须服从群体的规范和要求,某种程度上放弃自己的利益。于是,这两种相反倾向的对立统一就成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群体内所有个体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也就成为群体元间实体的基本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27 07:36:46
两种极端的需求及其对立统一  

   个体与群体的需求都具有物质和元间两种意义,具有物质和元间两种极端的情形,任何具体的需求都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同程度地具有物质和元间两种因素。这样,两个层次交织在一起的需求主体面对的是两个方向的需求目标,所要实现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需求。

    需求总是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而这两种需求并非是均匀的、对等的,比如,吃饭和读书这两种实现需求的行为中都包含了物质和元间这样两个方面,但是这两种行为的着眼点是明显区别的,同一位需求者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个需求对象的着眼点也是不同的。

    每次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都会打开一个新的需求领域,新的需求相对于过去都会表现出在物质和元间方面侧重点的偏移。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体制崩溃了,生产力获得了解放,与此相伴随的是思想的解放,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新的思想方式和新的社会秩序成了重要的元间需求品;唐、宋时期相对发达的农、工、商业和长时期的和平安定,形成了相当的财富积累,社会安定,温饱问题暂时得以缓解,这种改善得诗词歌赋、文学艺术、宗教、思想有机会成为更重要的元间需求品。

    以英国为先导的工业革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物质需求品和新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农耕文明相形见绌,田园牧歌、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被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和炮舰、坦克所取代,生存压力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生存又再次成为最迫切的任务。物质需求重新成为时代的标志,就连哲学家们也异口同声地将物质作为了唯一的存在者。从此,观察世界的主要视角转移到了物质之上,元间仅仅被作为一种物质现象,元间本身不再被作为一个具有对等地位的实体来看待。直到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才重新开始缓慢地纠正这个偏见。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巨大生产能力,再次在新的水准上局部、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为实现更多个体的元间需求创造了条件,社会的元间需求开始逐步向舞台中心挪动。眼下,我们正在走入的信息化社会也就是以元间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新社会。

    历史揭示了一个倾向:人类社会的需求以及实现需求的方式向着元间化的方向发展。元间需求与更多的用元间方式实现的需求将逐渐成为主流。

    此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将焦点汇聚在物质需求品之上,元间需求品还不是一种必须刻意关注的领域,处在仆从的地位。元间需求品从属于物质需求品,仅仅是获得物质需求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其本身很难成为主导的分配标的,目前的经济体系及其理论体系都植根于此。现在,情况开始发生逆转。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多余的物质成分成为了实现元间需求的手段和工具。理论和经济体系显然滞后与需求的变化,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由此而生。

    两种需求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于是,就有必要讨论包括两种不同需求品在内的更一般的生产方式。显然,这将会是一个内容极其庞大的体系,也绝不是作者个人学力所能及的。本书的主旨仅限于探讨需求的极限,至于这极限之间的更多内容以及对于如何实现这些需求,这里只能就其轮廓做一些远远的眺望。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核心是生产方式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定义:“生产方式(Mode production)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1] 这个定义的关键词是“物质资料的谋得”,而“人际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都不过是手段和途径罢了,其倾向性和极端性显而易见。

    马克思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个时代中的主要社会矛盾,在于处理由工业化所产生的最基本物质生存资料的生产和分配问题,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些问题即使是到现在也还没有消失,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分析方法依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的变化是,我们已经开始在某些局部的区域里不再仅仅把物质资料作为唯一的主要的生活必需品,甚至不作为最迫切的必需品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不再仅仅被作为是实现物质需求的工具和手段,这种关系本身正在开始成为更重要的需求品。此外,我们已经也不再仅仅把生产力理解为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因素,这其中还有很多内容已经不能仅仅用物质范畴所涵盖了。需求和实现需求的手段的变化迫使我们必须将另一个极端的情形也考虑在内,开辟更加全面完整的政治经济学视野。

    虽然,物质与元间总是相依存的,但是,需求的进化和发展逐渐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显现出来,两种需求品及其实现方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分化成了明显的、极端的、不同性质的需求品。换言之,我们有了物质和元间这样两种极端的需求品,也就有了处于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的更多形式的其他需求品。

    既然有两种极端的需求品,就意味着至少应该有两种极端的生产方式。既然有两个极端状态,有处在物质与元间这两个极端之间的需求品,也就应当有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生产方式。

    事实上,我们的生产方式正是这样一种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具体的状态。在不同的条件下更突出地表现为某一个极端的情形,更多的场合表现为两个极端的对立统一形式。

    两种极端以及极端之间的生产方式之间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呢?可以从生产、分配、交换的具体环节加以分析。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7年版, 782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5 08:08:08
两个极端以及极端之间需求品的生产   

    物质产品的生产是利用体力或工具获取物质素材和能量;将物质材料按照需求意图的元间形式进行加工和改造,重新组织成新的物质实体,重新组装成满足另一种物质需求的新的物质实体的漫长过程。

    纯粹元间产品生产的过程则是利用感觉能力和传感工具将元间实体从物质载体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纯粹的元间实体;输入大脑或智能机械;利用大脑的智能将所获得的元间实体与存储着的元间实体相互比较,进而分析、归纳,对外在元间实体进行解析,生成元间要素或概念实体,从而实现对外在元间实体的记忆和分解;将元间要素或概念实体组装成新的元间实体;将大脑中的元间实体复制、转移到另外的认识主体或物质实体之上,实现人际间的元间交流,创造新的物质和元间实体。

    比较这两种极端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发现两者的显著区别。

    1、物质劳动的对象是具有唯一性的物质素材,产生的劳动成果也是具有唯一性的物质实体;相比之下,元间产品的特点正好相反,元间劳动的对象和成果并不都具备绝对的唯一性,同一个元间实体可以有不同的时间或空间分布,可以被不同的物质实体所具有,绝大多数元间需求品可能被不同的需求主体同时持有。

    2、与物质素材形式的改变和重组相伴随的是蕴藏在这些物质中的能量形式的转换和释放,这种转化和释放的规模、尺度、形式基本与人的物质需求的规模、尺度、形式相适应。而且,这种能量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蕴含此能量的物质实体本身唯一性的制约;而元间产品的生产起源于对于对象的识别,起源于力求在与对象发生实质性作用和遭遇之前就提早获得对象的元间信息,先期做出的判断。因此,元间生产以最大限度减少载体的物质量为特点,虽然元间产品的生产过程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能量转换,也要占用必要的物质材料,但已经被不同程度地弱化,甚至被减少到了微不足道的程度。

    3、物质生产是以获得具有特定元间的物质实体为目的;元间生产则以获得特定形式的元间实体本身为主要目标,以创造特定的、新的元间实体为目标、有时甚至是无目的的,至于是何种物质载体,那是第二层次的需求,往往是另一层次的元间需求。

    4、物质产品生产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元间转移和复制过程,是将计划中的元间形式用另外的物质素材重新表现出来;而纯粹的元间生产有两种类型,一是对原有元间产品、已有元间形式的复制,一是产生新的元间形式,创造一种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新的元间实体。

    5、由于上述差别,物质生产的目标是在生产之前就已经产生和存在了的,物质产品是在生产过程结束之后才能出现;与此不同,并不是所有元间生产的目标在生产之前就存在了,许多元间生产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寻找和产生一个目标性的元间实体,生产的过程与目标产生的过程发生了重叠。

    6、进而,物质产品的消费只能发生在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结束之后,只有制成品才能用于消费;许多元间产品的消费过程却发生在生产过程之中,生产一个元间实体的过程本身就是元间消费的过程,于是,元间目标的产生、实现这个目标、消费这个元间产品这三个过程可以重叠在一起。

    毕竟,由于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性,这两种需求品互相都是对方的手段和媒介,两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说某个实体属于元间需求品还是属于物质需求品这只有相对意义,只在某个特定的层次或极端意义上说才有分别讨论的意义。只当手段和目的的层次充分积累之后,两种需求才表现出显著分离的迹象,在极限位置才形成相对独立的两种需求品,因此,上述这些区别只有在极端情形下才是显著的,或者说,这些区别的程度与离开极限的程度相关,在离开极限的不同位置上,在不同的具体对象中有各自独特的情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