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史杂谈(一)(2009-05-22 16:03:09)标签:计量经济史 美国经济 贸易条件 马勒条件 反倾销 分类:学术文章
计量经济史这个学科名称一写出来,就被很多人误解为中学课本的历史一类的东西。自恃自己逻辑分析能力高深的人会叹气道:“唉,我最讨厌背诵了,我是理科出身。”云云。
还有人以为这个学科是计量经济学史,即《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相当于化学史、数学史等等。
都不对,计量经济史是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经济史,他的主要任务有二:其一,发现历史上同类或近似的经济现象的后果,以及政府调控措施成败之经验训;其二,丰富和修正现代经济学的某些理论。
举例来说,目前,美国金融海啸导致了一场世界级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的龙头美国的经济好转与否、何时走出危机,是经济学人无不关注的。我们在书、报、网上可以看到做预测的中外经济学大腕不下几十人,基本上是“一两年说”、“三五年说”、“美国从此衰落说”。依据何在呢?都没有说。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就更多了,成思危老先生日前认为,2010年走出低谷。也不知有何依据。
这样的任务,必须交给计量经济史来完成。我们最近正在做着美国1919~2008年的周期研究,我们在这个研究中,着重做GDP、Ms和财政支出的三个周期研究。观察在每一个周期的底部,财政政策出手之后,几期之后Ms开始增长、几期之后GDP走出低谷和几期之后达到或超过低谷前水平。各个周期中的节奏不会完全一致,那么,美国财政支出的力度(G/Y)与走出低谷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这是我们研究的大致思路,具体做,比较复杂,从前提假设的抽象开始,从90年经济发展的故事中推出逻辑函数,搜寻数据做计量模型……
完成了这个研究,才能大略地做出美国大约几年走出低谷的有依据预测。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美国的经济依存度来看,美国是世界经济的老大,美国不走出低谷,中国也好不到哪儿去。
人类经济活动缺乏实验性,不像物理、化学那样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实验,经济活动的实验室就是既往的经济活动,实验报告就是世界经济史。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束之高阁而苦思冥想、信口开河,实乃不智。
再举一例。国际贸易学理论中有著名的“贸易条件学说”,是19世纪经济学家穆勒的贡献。该学说认为,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既提高自己国家经济利益)的途径有二:提高出口价格和压低进口价格。直到今天,中国有关当局还在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焦虑着呢!而二十世纪初罗宾逊夫人的“马勒条件”恰好与之相反,马勒条件宣称,本币贬值(即出口降价进口提价)可以通过出口的薄利多销和进口减少而改善国际收支,即对自己有利。那么,为什么符合马勒条件的国家还在忧虑贸易条件恶化呢?《国际贸易学》课程与《国际金融学》课程就打起来了!但是,大学的经济学院教学楼里,国际贸易教授在娓娓道来“贸易条件”,国际金融教授在满黑板推导“马勒条件”,同一个班级的大学生们听完了不以为然,呵呵,几乎无人认为有冲突!同时,国际贸易的教授自己和自己也在打架——讲完了贸易条件不久,就讲“倾销与反倾销”。倾销是什么?低价出售啊!对自己国家意味着贸易条件恶化,对贸易伙伴国意味着贸易条件改善。学雷锋啊!看看伙伴国什么态度——拼命地反倾销,就是不同意他自己的贸易条件改善和我们的贸易条件恶化。这世界简直回到尧舜境界了!!可笑啊!究竟是谁错了?穆勒错了?大经济学家啊,不要轻易下结论。罗宾逊夫人错了?同理,也不要随便乱说。商人和各国政府错了?利益驱动的理性人,不可能这么蠢。问题出在哪儿呢?
我们在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各国经济态势做了计量分析之后,得出的研究结论是,问题出在前提假设上: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买方市场)条件下——即销售是大问题的时代——马勒条件成立,倾销反倾销都是理性行为,贸易条件不成立。供给约束型经济(卖方市场)条件下——即短缺经济,销售不成问题,买到买不到商品才是问题——贸易条件成立,东西就这么多,供给跟不上来,所以,出口卖高价才可以提高利益。即使是薄利,也没有多销的商品,马勒条件不成立,倾销行为也是某一行业在某一时点上的偶尔行为,总体上说时罕见的。
至此,我们可以修正贸易理论了,起码,1929~1933年的大萧条可以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需求约束时代了,凯恩斯教授早就有定论——有效需求不足,可能还更早。我们的判断是,以世界上第一个反倾销法(加拿大1904年)为界。从那时起,贸易条件就不适用了:前提消失了,结论就不存在了。穆勒时代,绝无大张旗鼓的反倾销——没有可以倾销的东西啊!贸易条件就是考量贸易绩效的尺度了。中国早已进入买方市场,再用贸易条件考量国际贸易绩效是荒唐的,商务部和一些学者们可以放弃这个理念了。
这样的研究,必须由计量经济史来完成。
转载于我老师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