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是我的一篇小日志,呵呵,文献阅读的一点体会,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点点帮助。
==========================================================
一般情况下,做研究可能是从文献阅读开始的。或者换句话说,研究的开端一般是阅读文献,学习别人思考的方法。当然,中文论文中有不少非常好的论文和书籍,不过与经济或者金融相关的文献一般情况下还是读英文的比较好。经济学顶级期刊一般是指五大期刊,再加上JET的文章。其实JET是一个非常好的杂志,在数理经济学方面的论文质量并不逊于Econometrica。而金融学顶级期刊一般是指三大期刊,JF,JFE和RFS,论文的质量都很不错。不过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期刊一般没有太大的分界线,不少在金融学杂志上发论文的学者也是经济学顶级期刊上的常客,同样象Tirole等一些经济学大牛也在JF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当然,国内的金融学和国外的金融学完全是两回事,国内的金融学研究汇率和国际收支一般存在于国外大学经济系而不是金融系。
文献阅读一般情况下需要阅读质量好的论文。事实上,即使不做研究,多读好论文也是一件陶冶情操的事情。好的杂志上质量好的论文比率高,当然也有JFE(Journal of Friends and Editors)的论文,不过拿这样的论文给同行看是有些掉价的。尤其是那些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一般情况下都很注重自己的声誉。这一点和国内有很大区别。当然,他们没有那么多博士生,很多有名的教授如Arrow前几年还在写论文,发JET。不过程序是要走的,他同样等待了一年半才发表出他的论文,这已经是光速了。不少论文是一个作者独立完成的,事实上这样的作者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有些年龄已经比较大了。这其实是东西方教育的差别,西方教育很多时候培养了人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东方教育更多的是为某种目的服务的。所以,在阅读这些文献之前,需要熟悉一下相关的背景,相关的一流文献对于功利性目的的实现不会起好的作用,因为这些文献更多情况是对前人理论进行批驳和怀疑的产物,是学术独立精神的体现。当然,一流的论文并不好念。记得我早年读JF上的论文时,发现英文单词我大部分都认识,不认识的通过查阅辞典也解决了,不过组合到一起我看了很多次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好在这样一篇文献我可以从99年读到05年,直到没有什么问题为止。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想一天游遍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也曾听说过一些同学说这些文章都简单,我很是佩服他们的智力。不过从他们发表的论文看,并不能推理出他们念过一流的论文。念文献难免会遇到这样的同学,绕开就好。其实,念一流文献能够培养一种观念,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知道的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以为分数高或者智力评价的智商高就可以傲视一切。其实,在读文献的时候会发现,帮助非常有限。因为一流的论文作者智商也不低,他们要花好几年写一篇论文,你看一眼就一目了然,怎么可能?
最后就是一些文献的推荐,微观领域博弈论的论文非常多,就目前比较有名的学者而言,推荐读Maskin的论文,他是数学系的博士,后来读的经济学博士,数学方法和经济学的抽象结合的非常好。不过论文很难念。宏观方面的论文推荐读Lucas的论文,他是一个天才型的学者,本科是学历史,不过现在在数理经济学领域贡献非常大。所以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学习的很多课程得分高和学习能力高完全是两回事。其他的经济学领域不是很熟悉,我学经济学的入门书籍是数理经济学手册(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和侧重于数理方法的书籍,我不喜欢图表和“...但是...”这样不严格的表述,任何规律有明确的适用界限才是规律,学者的任务不是说“但是”,是运用逻辑方法给这些规律明确的划界。在掌握了微观和宏观的基本书籍之后,读一读Hayek的论文或许会有所提高,因为能更准确的知道他所研究的问题。经济学是金融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在这个方面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读足够多的经济学文献,事实上并不耽误金融学的学习。当然,如果人是风险中性的,效用函数是线性的,那么研究的与资源配置有关的问题在金融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看,就具有相当的等价性,这是经济学和金融学之间的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