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天茶舍』 [放言三农]也談丘成桐院士所謂的“事實真相” |
| 作者:潘駝背 提交日期:2005-10-3 22:48:00 | |
牐牶適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同一個歷史事件,由於記敍者的背景、立場不同,對 材料的取捨不一致,就能得到迥異的結論。對這一點,相信大家都能舉出例子來說明,就 不必我贅言了。不光是歷史事件,就算是生活中剛剛發生的事情,從不同立場敍述出來的 “事實”,也可以是截然相反的。 我在這裏想談的例子,就是丘成桐先生最近對北大的再次炮轟。一個多月前,《北京科技 報》上有一篇對丘先生的訪談,其中丘先生對北京大學提出了一些批評。事後北大有人出 來辯駁,對丘成桐先生提到的一些事情表達了相反的看法。最近丘先生又借助媒體,“澄 清有關北大的某些事實真相”。 丘先生說:“我想有人出來回答、解釋問題未必是壞事。”那麼我想,有人把這些事情, 從不同角度解釋一下,也未必是壞事。只是不知讀者在讀過我的敍述後,是像《雪山飛狐 》裏一樣,終於得到自己的結論,還是像《羅生門》裏一樣,更加糊塗。 1. 被哈佛退學的北大學生,在北大究竟表現如何? 丘成桐先生說,他以前招收的一名學生,是北大最好的學生,到哈佛後成績一塌糊塗,最 後被退學。丘先生拿來作證據的,有這位同學的成績單,上面各門課程的分數也都挺高。 但據我的瞭解,這位同學大一大二的成績確實還不錯,得到了一些老師的器重。比如這位 同學大二時選大三的實變函數課,就是她的班主任王教授建議她做的。但到了大三,因為 某些原因,這位同學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力。做學問如逆水行舟,一篙鬆勁退千尋 。這一下這位同學的成績便大大退步了。 丘先生訪談中列出的那些課程,都是北大數學系大一大二開設的。其中數學分析I,II,高 等代數,大學物理,是大一的課程;數學分析III,常微分方程,複變函數,微分幾何, 概率論,這些是大二的課程。大一大二課程裏還有解析幾何沒有列出,更高年級的一門都 沒有。而申請美國大學,成績單裏至少應該列出大學前三年的成績,為什麼丘先生偏偏把 這些遺漏了呢? 我在某網站上看到有人把這位同學大三時的專業必修課成績列出來,是 抽象代數 66, 偏微分方程 79, 拓撲學 81, 泛函分析 62 如果這些成績是真的,便印證了北大一些人先前發表的辯駁文章中所說的“明明她的成績 單上好幾門數學成績只有60多分”的話。丘先生手中有這位同學的成績單,北大想必也不 會沒有存檔,這些成績是不是真的一查便知,誰也騙不了誰。丘教授身為當代首屈一指的 數學家,而且還是幾何分析學科的開創者,應該不會不知道這些課程對數學系學生的重要 性。這幾門課程考成這樣的學生,又怎麼算得上北大最好的學生呢? 丘先生還談到這位同學獲得了君(替代字,上竹下君,下同)政獎學金,其實這並不是獎學 金,正式名稱是“秦惠君—李政道基金”,是李政道先生為了紀念他的夫人秦惠君女士, 於1998年設立的,目的是資助大學本科生進行科研。該獎授予大二學生,獲獎學生在一名 教授指導下進行科研工作,直到大三暑假結束。該獎的獎金數量不高,只有3000元科研經 費以及兩個暑假共計1000元生活補助,(補助前提是暑假留校做研究,) 比起那些一年幾 千元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獎學金差遠了。所以在這個基金設立初期,許多最好的學生並 沒有去申請。 丘教授談到的這位同學,雖然大一大二成績不錯,但跟最好的幾名學生還有差距。可君政 基金要求半數以上的獲獎者是女生,而學數學的女生相對比較少,所以這位同學很容易就 入選了。至於“他被一致提名推選為北大3000位大三學生的代表,到上海向李政道博士報 告成果”云云,其實不過是李政道教授作為捐款人,接見受他資助的學生而已,沒有什麼 特殊之處。筆者在北大讀書時也獲過獎學金,也受到捐款人的接見。只是筆者所獲獎學金 的捐款人是富商,不是李教授這樣的大學者,沒法拿出來吹。 (我知道的君政基金獲得者申請出國時往往都能申到很好的學校,就因為這個基金來頭較 大,頗能唬住一些國外大學不明真相的教授。所以後來很多熱衷出國的同學都去申請該基 金,競爭比剛設立那幾年激烈多了。) 這位同學即使在跟她同一年級的女生裏面也不算最好的。她同年級女生中有兩人還在學數 學,其中一人在MIT學表示論,一人在Columbia學數論,都沒慘到退學的地步。 當然從這位同學大一大二的表現看,她還是有學數學的潛力的。她後來成績下滑,某種程 度上確是北大數學教育的失敗。但人各有志,北大數學系從來也沒要求所有學生都以數學 為志向,社會上也不需要那麼多數學家。這位同學自己不願意學數學了,北大又能有什麼 辦法呢?難道拿槍逼著她學? 至於推薦信,這位同學當然是找她考分比較高的幾門課程的任課老師寫。這些老師不可能 緊盯著這名同學後來的發展,只能根據她在自己課上的表現來評價。所以自然會說她是最 好的學生,不能怪那些老師刻意欺騙丘先生。 2.哈佛為什麼沒有招收到北大的好學生? 在《北京科技報》上次的報導裏,有這麼一段:“大概在1998年,國內有一個學生申請到 哈佛大學念書,申請表上寫明自己學問很高,推薦信說他是北京大學最好的學生,丘先生 當時看到申請表,想既然學生這麼好,來北京時就親自和他面對面談。結果在和北京大學 20多個資深的教授座談時,這20多個教數學的教授沒有一個知道這名學生。” 後來北大 的辯駁文章裏,指出1998年並沒有發生這樣一件事。於是現在丘先生就改口說是1995年。 畢竟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丘先生連年份都記錯了,具體細節恐怕也會有些不確切的地方。 上次說沒有錄取這位學生的原因是“後來那個學生因為念書思路視野十分狹窄,只是考試 成績好,丘先生並沒有接收他。” 這次說“張院士的評價是北大這些年來的學業不行, 所以不敢向我推薦,王同學也不算好,所以張院士勸我不要錄取他。” 但這次丘先生承 認這位學生“確實是一位很優秀的學生”。 這裏丘先生所引述張恭慶院士的話,似乎與其性格身份不相符。張院士確是一位謙虛謹慎 的學者,但也沒謙虛謹慎到說出“北大這些年來的學業不行”這樣的話的地步吧?事實上 張院士對北大學生的評價一向是很高的。而且既然張院士不知道這位學生,又怎麼會說這 位同學不算好呢? 其實從丘先生的話裏,圈內人就能夠猜出這位學生是誰了。這位學生的確是一位非常優秀 的學生,只是有些不善交際。另外他的興趣是數論,而北大在1995年幾乎沒有做數論的老 師,所以系裏的一些教授對他印象不深也是正常的。但系裏肯定還是有不少老師知道他的 ,筆者以前就曾聽過北大數學學院一位副院長對他的評價,說他是“數學系十幾年來最好 的幾個學生之一”。這位副院長如今已經在北航身居要職,但1995年在北大的資歷恐怕還 不夠深,至少沒深到能跟丘教授座談的地步。 3.國外學者不可以做中國院士? 丘先生說北大某教授“在國外任全職,北大卻說此人是國內學者,因此可以做中國院士, 但選上中國院士後,又聲稱從國外引進。” 看來丘教授雖然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卻 不熟悉《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該章程第四條寫道“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 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 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 ),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寫道“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僑居他國的中 國籍學者、專家,其推薦、評審、選舉的程式和辦法,除第二章第三條中有關內容外,本 細則的其他條款均適用。” 又寫道“對於長期不在國內工作的院士候選人,在堅持院士 標準的同時,還應特別考慮其對國家科技發展所作的貢獻。” 這說明院士增選並不排斥海外學者,那北大有必要讓此人冒充國內學者以獲得候選資格嗎 ?何況院士候選人的材料要公示一段時間,上面的簡歷都寫得明明白白。以這位教授的大 名,他在國外著名大學任全職的情況也絕無可能瞞得過去。 4.北大哈佛教授、本科生的數量。 丘先生說“北大數學系教授的數量是哈佛的5倍,他們有100多位教授,哈佛數學系的教授 不到20個。北大的本科生有哈佛的5倍嗎?(哈佛文理學院本科生6400,北大不超過 12000。)”丘先生的資料沒有太大問題,但統計方法有誤。作者從北大網站上查詢到的 結果是,北大數學科學學院共有“教授70名,副教授44名”。但北大數學科學學院共分數 學系、概率統計系、科學與工程計算系、資訊科學系和金融數學系,其中數學系的教授、 副教授、講師加起來也只有50人左右。而哈佛數學系除了近20名正教授外,還有20名左右 的助理教授和preceptor,以及20多名訪問學者和博士後,(訪問學者和博士後通常都要教 課,) 這規模就跟北大數學系相當了。 哈佛、北大的本科生數量確實也是丘教授所說的那樣。但哈佛並不是每個本科生都要上數 學課,而北大全校的本科生都強制性地至少要上高等數學,即使藝術、中文、西語等系也 不例外。 而且既然說的是數學人才的培養,就應該比數學系的本科生數量才對。美國大學在一、二 年級不分專業,三年級才根據興趣自由選系。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到數學系來的學生並 不多,一年恐怕只有一二十個。所以哈佛完全可以做到一個教授帶一兩名本科生。北大數 學科學學院從大二下學期開始分系。全院每年二百多本科生,分系的時候總有六七十個到 數學系,三個年級加起來就在200左右。 哈佛本科生中有水準非常高的,像2001年獲美國數學會Morgan獎的Ciprian Manolescu, 其本科論文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恐怕正像丘教授所說那樣,超過了中國的院士。 Manolescu是羅馬尼亞的三屆IMO滿分得主,取得這樣成績的選手在IMO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哈佛有條件把全世界像Manolescu這樣的最好的學生招過來,哈佛的教授又都是世界一 流的,自然有機會帶領學生作出一流的研究工作。可全世界又有幾所大學能像哈佛這樣培 養出這麼優秀的研究型本科生?為什麼北大做不到,就是罪大惡極的了? 5.正常學術交流也有罪? 丘先生說“某院士到香港一呆就是兩年,給Smale做助教, 賺點錢。北大個別人動輒用頭 等或商務飛機票請來一些外國數學家,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以中國老百姓的錢來討好外國 人可以說極為不道德的事,即使許多外國數學家也鄙視這樣的行徑。” 誰都知道,科學研究中交流很重要。科學研究人員到別的機構作短期或長期訪問都是再正 常不過的。為了能讓教師有時間做科研,進行學術交流,北大數學科學院規定教師每連續 完成三年的教學任務,便可享受一年的學術休假。這並不是院士的專利,據我所知,北大 很多副教授都有在國外連續訪問一兩年的經歷,這對他們的學術生涯大有好處。這位院士 利用自己積攢下來的學術休假時間去訪問Smale這樣的大師,又有何不妥?同樣進行學術 訪問,身為中山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的朱熹平到哈佛,就是用正常的“訪問”這個詞, 北大的院士到香港就是“做助教, 賺點錢”。莫非北大的老師都不到國外訪問,丘先生才 感到滿意? 跟“走出去”對應的是“請進來”。北大請外國數學家來進行學術交流是很正常的行為, 怎麼從丘先生嘴裏說出來就變味了。中國人講究待客之道,對尊貴的客人採用更為禮遇的 方式也沒什麼不對。丘先生自己也請很多外國數學家來訪問,浙大數學中心的首頁新聞上 ,經常有消息說某個有一長串嚇人頭銜的大人物來訪問。而這些人的待遇比一般小人物高 得多。怎麼北大請人來就犯法了? 6.北大博士的論文水準如何? 丘教授遣詞造句一向不拘小節。就拿“教授”這個詞來說,有時指的是教師,有時單指正 教授。上次《北京科技報》的報導中,他說:“大概4年前,有一個北大博士畢業寫信給 我,認為自己博士論文很好,希望到哈佛做教授...” 當時頗引起網上輿論譁然,很多人 都說這位北大博士大概有精神病,做這麼差還要到哈佛當教授。其實這位博士精神很正常 ,他給丘教授寫信大概也就是申請到哈佛做博士後而已。果然這次丘教授就改口說成“這 位北大博士曾三次寫信給我,想要來哈佛教書”。 北大的辯駁文章中,說Vogtmann的綜述文章引用了這位北大博士的工作,丘先生就說 Vogtmann並非這方面的大家。Vogtmann確實不是丘先生這樣的大家,但人家一輩子專攻幾 何群論這個方向,並靠著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當上了Cornell大學的正教授。丘先生是數學 大師,精通數學的許多領域,代數也不例外。但丘先生並沒有寫過專門代數方向的論文, 按學術界公認的評價體系是不會認為他是代數專家的。論起評判幾何群論方面文章的資格 ,他自然比不上Vogtmann. 另外這位北大博士的兩篇文章的責任編輯都是群論大師 Feit. Feit本人當時就是Journal of Algebra的主編,手下有十幾個編輯。如果他認為那 位北大博士文章水準太差,或者對那位北大博士的工作不感興趣,完全可以直接拒掉或者 轉給別的編輯。Feit這一點在北大的辯駁文章裏也提到了,卻被丘先生刻意地忽略。 丘先生又說Journal of Algebra上“往往發表第三流的文章”。誠然,這份雜誌比 Annals或是JDG差遠了,但在數學界,至少在群論方向還是有些聲譽的。我查了一下幾位 公認的群論大師在該雜誌上發表文章的情況。這幾位包括:加州理工學院的Aschbacher, 耶魯大學的Feit,組織完成有限單群分類定理的Gorenstein,1970年Fields獎得主 Thompson,1994年Fields獎得主Zelmanov. 查詢結果是:Aschbacher 20篇,Feit 11篇, Gorenstein 17篇,Thompson 25篇,Zelmanov 6篇。其中Feit擔任該雜誌主編長達15年, Zelmanov也是該雜誌編輯,可能為了避嫌,他們發的文章相對較少。這些大師都相當愛惜 羽毛,就算有一兩個人自甘墮落,淨寫些三流文章充數,也絕無可能五個人都這麼做。所 以Journal of Algebra在群論領域裏一定是有著相當不錯的聲譽,才能讓他們都樂意於往 那裏大量投稿。 此外,Grothendieck,Dieudonne,Deligne等數學大師也都在該雜誌上發表過文章。 丘先生說“他的這個被引用的結果早他幾年Levitt 和Nicolas就已經得到了”。的確, Levitt和Nicolas於1998年在Journal of Algebra上發表過同樣的結果。但對他們文章的 評論裏面就說"this has been proved independently in a recent preprint of ..." 而且Feit作為雜誌的主編,能讓這位博士證明同一結果的文章在同一雜誌上發表,說明這 位博士的文章有其自身的價值,是得到同行承認的。 北大辯駁文章中的觀點並不是說這位博士的論文水準有多好,只是說沒有丘先生說的那麼 差而已。這作為一篇國內大學的博士論文已經相當優秀,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實至名 歸。 這位今年30歲不到的博士只是初出茅廬的小人物,在北大不過是一個無權無勢、朝不保夕 的副教授。他向丘先生寫信求助,希望到哈佛做博士後,獲取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完全是 人之常情,也符合學術界的規範。結果換來的是丘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媒體公開斥責 。丘先生這樣做,難道不嫌氣度太過狹窄了嗎? 7.誰在浮誇? 丘成桐先生說:“我批評田剛和北大數學系是因為我認為這十年來的全國數學學風浮誇, 與他們作風有密切關係。”由於種種因素,國內是有一些浮躁的風氣,但丘先生也未免太 高估北大的影響了。最近筆者正好在某網站看到一條消息,摘錄在這裏 丘成桐數學英才班 在丘成桐院士等國際數學大師的傾力支援下,經研究在浙江大學數學中心以及數學系創建 丘成桐數學英才班,丘成桐數學英才班專家委員會由以下國際數學大師組成: 丘成桐 專家委員會主任。世界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克雷福特獎(瑞典皇家科學院 為彌補諾貝爾獎的一些空白而設立的國際大獎,每7年評一次獎、美國國家科學獎得主, 國際頂尖數學雜誌>主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美國哈佛大 學講座教授、浙江大學數學中心主任。 劉克峰 專家委員會執行主任。世界華人數學家最高獎——晨興數學獎金獎、穀庚海默獎 得主,國際頂尖數學雜誌>主編,國際數學家大會特邀報告人,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浙江 大學數學中心執行主任兼數學系主任,浙江大學首位光彪講座教授。 李 駿 專家委員會委員。世界華人數學家最高獎——晨興數學獎金獎得主,國際頂尖數學 雜誌>編委,國際數學家大會特邀報告人,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數學中心高級 教授。 張壽武 專家委員會委員。世界華人數學家最高獎——晨興數學獎金獎得主,國際數學家 大會特邀報告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數學中心高級教授。 另外,專家委員會已選定浙大數學中心做博士後羅煒為丘成桐數學英才班班主任,羅煒曾 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是丘成桐先生的弟子,曾經連續兩次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中 學生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 丘成桐數學班將借鑒國際先進的培養模式,聘請海內外著名教學名師執教丘成桐數學班, 採用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本科培養方案和教材,全面推行重點培養和個性化教學,選派學 生參加國際交流,盡可能早地讓學生接觸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計畫在4年內完成符合國 際一流標準的大學本科學業,培養具有傑出數學才能和優秀綜合素質的精英人才。專家委 員會將遴選並推薦一大批優秀畢業生赴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 理工學院、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際名牌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數學中心主任丘成桐 先生認為,數學是一切學科發展的基礎,數學英才的培養事關國家大業。數學中心執行主 任劉克峰教授如是說:我們不僅要營造數學中心良好的學術氛圍,使這裏真正成為數學的 天堂,更重要的是為我們中國培養出一批傑出的數學人才。 有意思的是,這個“英才班”才剛剛開班,第一批學生得四年後才畢業,就已經有這麼宏 偉的計畫,要推薦優秀畢業生到美國哪些哪些大學深造。我堅信英才班會向這些美國大學 推薦學生,而且肯定會有一些學生被其中的一些大學錄取。但畢竟還是八字沒有一撇的事 情吧?!現在就急不可待地列出一個美國頂尖大學的名單,是覺得這樣很能壯大英才班的 聲勢嗎? 8. 大獎評選內幕? 丘先生說:“主席Manin是幾何學專家,尤其是Gromov-Witten不變數的專家,對田剛的工 作最為清楚,評價不好。”這話應該是事實,不過還有另外一些丘先生再清楚不過的事實 沒說出來。那次以一票優勢擊敗田剛的Kontsevich,其獲獎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與Manin 合作的在Gromov-Witten理論上的工作。 丘先生提到田剛獲得的Waterman獎和Veblen獎都是他幫忙爭取到的。一般公眾不瞭解這兩 個獎,我稍許介紹一下。Waterman Award 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設立,獎勵35歲以下的 傑出研究人員。每年所有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學科加起來只有一人獲獎。數學家裏,在 田剛之前獲該獎的有Fefferman,Thurston,Witten,這三位即使在Fields獎得主中也是佼 佼者,另外還有一位元做數理邏輯的Friedman. 田剛之後再也沒有數學家獲得這個獎。 Veblen獎由美國數學會頒發,獎勵幾何與拓撲領域傑出的工作。丘先生1981年獲得了這個 獎。跟田剛同年獲獎的人就是創立Ricci flow的Hamilton,而田剛前一屆(1991年)獲獎的 是Berkeley的Casson和Harvard的Taubes,在田剛後面得獎的有NYU的Cheeger,Stanford的 Eliashberg和MIT的Hopkins(2001),Princeton的Gabai(2004)。只看這些人能在數學重鎮 當上教授,就知道他們在自己行當裏絕對是泰斗。從獲獎者的份量,自然可想見這兩個獎 的份量。 凡此類大獎,評選委員會再厲害也不可能通曉所有候選人的工作。所以起重要作用的就是 他們信得過的人寫的強有力的推薦信。丘先生給田剛寫推薦信,保舉他獲獎,符合評獎程 序也合乎學術規範,沒有什麼不妥當。但這些獎同樣體現了獲獎人的實力。跟田剛並列的 那些人,個個都是大家,難道偏偏田剛濫竽充數?丘先生口口聲聲說他的學生某某和某某 品德和學問都比田剛好,怎麼丘先生沒有發把力,也保舉他們獲個Waterman或Veblen,把 田剛給比下去呢? 9. 田剛欺騙恩師? 丘先生說:“當時田告訴我許多結果,說他很輕鬆就能得到,但後來我才發現,這些工作 要麼根本就是錯了,要麼根本從來沒寫下來,我覺得自己被欺騙了。” 幾何學的老祖宗Euclid說:幾何無王者之路。做科學研究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美事,其中 註定要遇到很多失敗與挫折。田剛作為一個學生,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告訴導師,即使事 後發現是錯誤的,也完全可以原諒,怎麼能說是蓄意欺騙丘先生呢?丘先生是世界上少數 幾個能欣賞田剛工作的人之一,跟田剛關係又異常密切,田剛覺得自己做出了新結果時, 當然首選告訴他。還有很多人在公開的會議上或出版物裏說自己證明了什麼什麼結果,後 來發現是錯的,也沒有人指責他們欺騙整個數學界。丘先生是JDG的主編。JDG的創始人是 熊全治先生,他曾經出版過一本書,證明六維球面上沒有複結構。這個證明當然是錯的, 可誰會因此說熊先生是騙子呢?還有陳省身先生,90多歲時也宣佈自己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很多會議上都講過,媒體也有許多報導。這個證明自然也不對,但也無損人們對陳先生 的尊敬。 10. 抄襲與推廣? 丘先生指責田剛抄襲,這種指控得留給相關領域裏的專家來判斷,我沒法說什麼。不過其 中一句是這樣的:“更令人氣憤的是,最近甚至抄襲我和德國一個數學家的著名論文,略 加一點點推廣就說全部結果都是他做的。而他對這個領域根本一點都不瞭解。” 假如這 話是對的,那田剛還是做了一點推廣,證明了跟原先不一樣的結論。這樣都被丘先生定義 為抄襲,那恐怕99%的數學文章都是在抄襲了。世界上像Gromov那樣一拍腦袋就一個想法 的人畢竟不多,大多數人做的工作還是改進前人已有的方法,證明一些比前人稍強的結論 。即便是Gromov,很多工作也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注:寫這篇新訪談的記者不知何許人也,看樣子根本沒受過科班的新聞寫作訓練,加進太 多自己的主觀看法。一開篇就說,“此舉引起了一些北大人士的強烈反響,他們在所謂的 調查實際情況後,對丘成桐的談話做了一番辯白。” 憑什麼北大調查實際情況就是“所 謂的”,丘先生說的才是事實真相?難道就因為他數學做得比北大人加起來都好?文章最 後的注更是莫名其妙,“丘成桐教授是國際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 、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國際數學家大會一小時大會報告人;肖蔭堂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中科院外籍院士、國際數學家大會一小時大會報告人。他們都指控同一個人剽竊他人學術 論文,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So what? 那楊振寧教授和李政道教授都是諾貝爾獎得主, 都是美國科學院院士,都是中科院外籍院士,他們互相都把對方罵得狗血噴頭,那這位記 者豈不是要想破腦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