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155 15
2005-09-30

29日,为期一天的大罢工在印度全国展开。孟买的示威人群聚集在一辆火车前方,要求辛格政府停止国企私有化进程。

  矛头指向辛格政府私有化政策,航空业银行业首当其冲;劳工组织威胁发动更大规模罢工

  29日,一场遍及印度全国的大罢工成为世界各大媒体追逐的焦点,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正面临着自去年5月上任以来最大规模的罢工事件。据当地媒体报道,罢工人数可能达到4000万。

在罢工中,数百万国有企业员工加入了这场为期一天的抗议行列,造成了印度国内航班陷入混乱、政府机构以及银行关闭的严重局面。法新社报道称,由印度劳工组织发起的本次全国性大罢工活动,意在迫使印度政府改变其现行的经济政策。

  4000万人齐上阵

  据新德里电视台报道,大约共4000万人参加了29日的罢工,这与印度工人联合会主席M·K·潘德此前预计的罢工人数基本一致。

  潘德曾表示,本次罢工的规模将是空前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近4000万工人将参加这场为期一天的大罢工,其中包括在机场、铁路和银行部门工作的职员。印度工人联合会的官员还表示,这次大规模的罢工活动仅仅是对抗辛格总理的第一个步骤。

  潘德也称:“这只是对政府发出的第一个警告,除非政府承诺全面审查其现行经济政策,否则我们将会号召一次更大规模的行动,并进行更加持久的罢工活动。”当天,银行业与保险业部门的职员都参加了罢工游行。印度全国银行职工联合会副秘书V·乌塔基说,作为印度最大的商业城市,孟买的金融部门已经处于“事实上的瘫痪”状态,数百万政府员工参加了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罢工。另外,印度低成本航空公司翠鸟航空和德干航空也被迫取消了大部分航班,成千上万的示威者走上街头。

  问责政府经济改革

  这次大罢工由印度工人联合会发起,以抗议当前印度的经济政策。罢工者认为,这些经济政策十分失败,他们希望通过此次罢工,让辛格政府有所反省。

劳工组织列出了16项要求,其中包括保护公司利益,降低电信业海外投资的限制,加强劳动者的法律保护和提高抚恤基金等。

  早在28日,印度机场管理局下属的2万名员工就举行了长达12小时的罢工,以抗议政府将新德里和孟买机场私有化的计划。工人们担心,航空公司私有化之后,部分航线可能会被取消,他们的工作也将因此受到威胁。当天,罢工导致25%的国内航班被迫取消或与其他航班合并。

  罢工组织者称,罢工只是他们反对政府实施私有化政策的一个保留武器。一位组织者说:“这都是些不必要的私有化,对印度航空业实现现代化并没有好处。”

  政府部署重兵严防

  印度民航部长帕特尔27日在新德里表示,民航部门已经对突发事件做好了准备,将会控制好机场的局面,使较大的航班不受影响。但同时他也表示,目前还没有防范突发事件的具体计划。

  据悉,从28日午夜开始,印度空军已经向全国29个重要机场部署了大约3000名人员,尤其在新德里与孟买两个最为繁忙的机场启动了紧急应对措施。印度空军一名高级官员对法新社表示:“这些人将接管机场的空中交通管制,并提供通讯、导航与其他关键性的服务。”另一位官员还透露,空军部队还将管制维萨喀巴坦和帕纳吉两个海滨机场的空中交通,海岸警卫队则将加强在其他地方的部署。

  ■专家连线大罢工影响国际资本流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小强认为

  本报讯(记者赵全敏)29日印度传出爆发大罢工的消息后,本报连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傅小强。他认为,印度政府是一个联合执政的政府,执政党同左翼在经济政策上本来就存在一定分歧。其中左派倾向于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分享到经济改革的利益,辛格政府虽然也希望通过经济改革为全体国民带来好处,但在具体的改革操作中,却明显倾向于维护大企业家的利益。尤其近半年以来,辛格政府与美国的互动加强,积极带动外资进入国内,使国内矛盾更一步激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9-30 10:03:00

那几位说私有制无限好的朋友也来发表一下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4 00:29:00

与其说是一场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如说是两股政治力量间的争斗。

人民,永远是子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4 09:56:00
以下是引用Dillon在2005-9-30 10:03:22的发言:

那几位说私有制无限好的朋友也来发表一下意见。

你如果只看一个事例,就想反驳一个理论

那苏联解体,中国也不再实行公有制,现在仅存的只有朝鲜和古巴两个国家,是不是更说明问题

私有化也有搞的好的,也会有搞的不好的。你不要说印度,就拿我们最了解的中国说,现在贫富差距悬殊的罪魁祸首难道是私有制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4 11:48:00

史海钩沉:谁是导致前苏联解体的谁是罪魁祸首

  作者:程晓农   

  一九九一年,苏共内的保守派发动了反改革的政变,因回应者寥寥无几、又不敌叶利钦的挑战而告失败。这场政变充分暴露了苏共保守派领导人的愚昧、无能和孤立,最终结束了苏共的政治生命,继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原苏联各共和国的独立。作为共产主义阵营的发源地和中坚的苏联,顷刻之间突然分崩离析,号称强大无比、党员达人口十分之一的苏共

,竟然找不到多少支持者而迅速土崩瓦解,对全世界来说,这确实是一场完全出乎意料的世纪性变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崩溃自然有其深刻的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来说,就是有着“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一系列长期以来不断积累的导致苏联解体的条件,叶利钦和苏联的民主派是不可能“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地战胜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以及庞大的苏联党政军特系统,并建立起一个民主制度的。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结局为什么是历史之必然,在苏联解体这一历史过程中应当获得什么启示?

  谁是罪魁祸首?

  苏联正式的政治演变起自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开放”和“改革”政策,前者指的不是经济上的对外开放,而是国内政治上的“开放”,“改革”则是指经济改革。

  一种很典型的说法指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苏共崩溃的罪魁祸首,认为是他有意要葬送苏联和苏共。其中客气一些的说法,是批评他在政治改革问题上作了错误决策,不应当实行政治“开放”。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苏联只搞政治改革、不搞经济改革,所以必然失败。言外之意是,如果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就不会发生那样的结局。这两种说法显然都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导致苏联政治演变的诸多国内、国际因素,而且,也带有很明显的从各自立场出发的政治意涵。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后,许多西方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多次反思,坦率地承认,虽然他们十分了解苏联体制的根本弱点,但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曾料到,一个昔日集权、强大的超级大国苏联,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彻底垮掉,而且事先似乎没有要垮台的任何征兆。

  只有一个人,即卡特任总统时的国务卿布热津斯基,二十年前曾经预言,苏联的制度可能拖不过二十世纪,但是他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会发生在九十年代,而不是更早或下一世纪。令许多苏联问题专家感到惭愧的是,他们过去几十年悉心研究苏联所建立起来的种种理论,都只能说明为什么苏联会保持稳定,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苏联维持不下去了。

  确实,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开放”和“改革”的主导者。那么,又是什么因素迫使戈尔巴乔夫推动“开放”和“改革”的呢?十年过去了,现在西方关于当年苏联解体原因的说法仍然莫衷一是。政治、历史、经济学、社会各个领域的学者,各有各的观察角度,其解释也各有千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4 11:48:00
结束冷战却导致苏联东欧阵营的瓦解

  有的西方专家认为,在冷战中与西方抗衡的失败,是苏联转而推动国内改革并默许东欧变革的重要因素。早在八十年代中期,苏联军方就很清楚地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已经无法

支撑新一代武器的研制和生产,因此军方不可能在冷战中保持与西方的均势,更不可能在冷战中取胜。所以,军方放弃了坚持冷战这一目标,谋求与西方的缓和。

  苏联东欧阵营在冷战中的失败是两种制度较量的结果,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在抗衡中渐渐露出败像的情况下,为了自救而放弃冷战。失去了冷战这个战略目标,苏联东欧阵营的向心力就大大削弱。对苏联来说,原来在冷战时期具有战略价值的东欧国家失去了其重要性,而这些国家日益落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它们对苏联的依赖,也变成了苏联沉重的经济包袱。结果,苏联改变了对东欧国家的一贯政策,开始鼓励东欧国家的变革,而对东欧各国反对变革、依赖苏联支持保护的保守派则越来越冷淡。面对东欧国家一九八九年的变革浪潮,苏联采取了一种不干预的默许态度,于是东欧各国的共产党政权就撑不下去了,最后被迫相继下台。

  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本来就是苏联处心积虑地扶植起来的。“二战”期间,苏联通过共产国际,在莫斯科颇有战略眼光地培养了一批东欧各国的干部,制定了一整套夺取政权的方案,准备战后建立听命于苏联的政权。二战后期,东欧各国相继被苏联红军占领。苏联利用占领军的地位和权势,把以前培养的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人送回本国,或者是让他们加入当地的自由派政权,进而取得控制权,或者是资助、支持东欧共产党人建立亲苏的政治团体和政党,打击并逐渐取代本国的自由派势力,最后在东欧各国如愿以偿地先后建立了亲苏政权。

  东欧各国战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制度,也有市民社会的传统,老百姓对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怎么支持,二战结束时也从未发生过拥护共产党人的革命。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苏联强加给东欧各国老百姓的,在东欧各国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因此,在东欧各国曾屡屡发生民众对共产党政权的大规模反抗:一九五三年在东德,一九五六年在匈牙利,一九六八年在捷克,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七○年在波兰,都发生过民众的起义。当地的共产党政权每次都是在苏联的干预和援助下,把这些反抗残酷镇压下去的。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苏联这座惟一的靠山悄悄往后撤了,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就无法独自抗拒国内长期被压制的自由民主要求,也不敢再残酷镇压民主运动。没有了苏联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强力支持,哪个东欧共产党政权也承担不起对抗国际社会的后果。这样,东欧各国在国内普遍要求政治经济变革的压力下,就自然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道路。而东欧各国的政权相继“易帜”,又反过来形成了对苏联政治改革的巨大促进和压力,使苏联只能沿着民主化的方向不断向前移动,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崩溃实际上是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