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的使命
今天主题是对未来怎么看。所以我们真的要做一些调整,尤其是作为经济学家要做一些调整。
中国人被PeterThiel认定是明确的悲观主义,这个看法很有道理。对中国来说,最容易的发展方式就是不断学习已经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现在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使用更多的火电,建更多的工厂和摩天大楼,但是人口数量巨大,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保证中国人民的生活完全赶得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这里面有一些思想的瓶颈,美国的技术是解决几百万人富裕起来的技术,不进一步做技术更新,确实没有办法造福全人类。这一点美国已经比欧洲有很大的突破,欧洲贵族的生活享受的东西,到美国变成普通人、蓝领都可以享受。但是把美国模式摊到60亿、70亿全球人口上去,资源的瓶颈还是不可逾越。
出路何在?这本书给了一个答案,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叫铝的故事,铝的教训。铝是地球上最多的一种资源,占地球整个质量8.3%,仅次于氧和硅,但是铝的开发一直没有解决。传说当中罗马时代就有人掌握了这个技术,把铝提炼出来作为精美的器皿献给罗马皇帝。罗马皇帝看完以后很开心,接着把这个发明者杀了,为什么?因为罗马皇帝觉得如果不把他杀了,这个技术一普及,罗马皇宫里的黄金全部贬值。一直到工业革命才有电解铝技术,才提炼出强度应用极其广泛的铝。
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资源是想法的函数,你有想法、有新的技术,资源是变化的。发达国家成熟的生活模式,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比如说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我们发电技术已经250年了,现在全世界15亿人还用不上电,30亿人勉强用的上,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技术也面临进一步更新才能普及到13亿中国人,10亿印度人。
这是中国创新的使命。我们大批量制造,把一个东西造得可以非常便宜,这不是缺点,问题是还不够。要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研发,原创性的研发。
这本书的结论是极其乐观的,科学革命可以导致全人类的富足。读一读这个书,对我们未来的世界观、对我们从事创新有一些帮助。
最后,有几点分享。一是想法比资源重要。要敢想,想了以后还要去做,前提的前提就是要敢于相信未来。不敢相信未来,我们很多想法就自我约束了,我们这么多头脑里面很多矿就挖不出来。这不光是解决创新的问题,解决创新问题的同时要解决世界观的问题,怎么想未来的问题。
我不敢说我回答好了今天主办方的问题,但是我愿意跟各位一起努力探索一个结论,争取让一个务实的明确乐观的世界观在中国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