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61 0
2009-06-18

浙江产业结构当前虽然在做艰难升级,胜负未明,但仍赢得先行者之地位。因为形势越来越明朗,经过这轮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增长机制和增长结构不可能再回到原点,相应的中国经济增长机制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也不可能再重复过去。

浙江是洞悉这一全球大局的觉醒者。当然除了浙江,其他经济地理区域,都在各自布局。

这就犹如香港电影《花样年华》的一句台词:那个时代过去了,那个时候发生的事再也回不来了。

就像龟兔赛跑,从领先一步到落后一截,浙江这只“兔子”似乎慢下来了。

这轮全球金融危机,让浙江分外警醒。

今年一季度末,浙江GDP增长3.4%,排名全国靠后。再放宽视野,2001年至2008年浙江经济增速从全国第六位跌落到第22位。浙江工业增速自2004年6月至今持续55个月下滑,这是浙江近年来的罕见低谷。

“浙江经济8年来的持续深度回落,在国内经济竞争中呈现明显颓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对记者说。

如何摆脱这一颓势,浙江省全省上下、政商两界都在思考,是继续“补课”重化工还是直接上服务业,两种思路在浙江都有激烈的粉丝和反对者。

上马重化工吗?浙江在2003年的中国一轮重化工热潮中,已经落后了,现在重上重化工,诸多条件都似乎不许可;浙江人均GDP已经超越6000美元,如果按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经验,该是发展服务业的阶段了,跨过重化工直接跳到服务业,浙江能成功吗?

浙江经济这轮趋势性下滑,不是大起之后的合理回落,而是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之下的收缩性调整;不是发展水平提高之后的合理增长格局,而是宏观环境约束之下的增长乏力。

浙江已经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这一抉择,将事关中国市场化进程第一方阵的格局,浙江省5200万人在思考,其他与它怀着差不多有同样命运的省市也在关注浙江的抉择。

重化工和服务业之争?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对本报说,浙江高层称发展服务业与装备重工业不矛盾,但在浙江学界甚至地方政府内部达成共识“需要一个过程”。

浙江有关产业结构重构的议论再起。

6月3日,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省发改委负责起草的汽车、船舶、钢铁、石化4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以通过产业基地和重工业园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浙江省在产业升级路径争论,最早可以上溯到2005年,期间“吴敬琏模式”影响甚广。他告诫浙江“不要走传统工业化路子、不要搞重化工”,“集中把轻纺工业做大做强就成”,“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思路。

吴敬琏的告诫,对浙江产业升级路子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

“‘吴敬琏模式’不如‘1+4’符合浙江省情”。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近日在参加“浙江省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论坛”时表示,关于浙江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目前尚存不同观点。吴敬琏思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完全吻合浙江的现状。

凌云所谓“1+4“模式,即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行业,如纺织、皮革等10个门类,而“4”则是四个新的增量,如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先进临港工业及服务业等。

“要想给浙江来个准确的定位,需要明确它的优势所在。”凌云说,浙江目前有四个优势——经过大风浪的一批企业家、庞大的自由资金、深水良港、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他建议把这四个优势好好利用,不能浪费。

然而,与上述思路看起来颇不同的是,5月27日浙江省政府召开服务业发展座谈会,该省常务副省长陈敏尔表示,加快发展服务业既事关“保稳”,也事关“促调”;既事关发展,也事关民生;既事关投资,更事关消费,各地要为发展服务业创造良好环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