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大力支持中国高科技行业成长再出新举措:方风雷与苏州创投共设中新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 方董事长与中国国家队中信证券控股的华夏50ETF基金经理方军是直系亲属吗?这是明显的里外勾结做多创业板并做空主板蓝筹股啊 求高手指教
2013-06-30 20:00:09 在实盘直播发表个人观点 上海方军牛股直播
19:30-21:00
浦江楼三层
洛阳厅 浦江夜话四: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监管
近年来,影子银行的突起成为中国金融体系最令人瞩目的发展。影子银行本质上也是金融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规银行体系融资功能的缺陷。但是影子银行本身又具有监管规避的特征,可能酝酿新的金融风险。在加快金融体系市场化的同时,影子银行也需要合理的监管,以成为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正能量”。
主持:
袁满 《财经》杂志金融主管编辑
演讲嘉宾:
严弘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蔡洪平 德意志银行亚洲区投资银行执行主席、亚太区执行委员会委员
赵明浩 华泰保险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朱海斌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经济研究部主管
鲁政委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刘利刚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蒋永祥 邦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
城市节目-走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当当价 ¥33.80
定 价¥ 45.00(节省了 11.2元)
评论
0条
配送北京北京市 至 北京 有货运费5.00元
服务由 “ 北京图书大厦旗舰店 ”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作 者方军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3-1
ISBN9787313145088
所属分类图书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其他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中方合作伙伴方风雷正在筹备建立私人资本运营基金,这可能会令他与同在中国寻求投资机会的高盛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化。
三年前,高盛与方风雷以一种非常规的合作方式在中国成立了高盛高华证券公司(Goldman Sachs Gao Hua Securities Co.),为此,高盛还借给方风雷1亿美元资金。如今,就在高盛希望抓住中国股市的发展机遇好好作为一番的同时,作为高盛高华主管、并握有其主要股权的方风雷却在开始筹备自己的私人资本运营基金。
据有ZF背景的苏州创业投资集团(Suzhou Ventures Group)一位管理人士称,方风雷的投资公司厚朴投资管理公司(Hope Investments)将与苏州创投共同设立一只国内私人资本运营基金。新基金名为中新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China-Singapore High-Tech Industrial Investment Fund),厚朴投资和苏州创投将各持股50%。该基金将主要投资于一个由新加坡投资者参与建立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并将寻求在生物制药和软件领域的投资机会。
据知情人称,尽管方风雷正在推进这些计划,但预计他仍将继续担任高盛高华的董事长,只是对公司日常业务的管理将减少。
方风雷的新合资公司不会在高盛高华主营的承销业务上与之竞争,高盛最终甚至还有可能与方风雷的基金合伙进行投资。
高盛在中国私人资本市场领域比较活跃。它曾联合纽约的D.E. Shaw & Co.共同出价2.50亿美元收购造船企业江苏熔盛重工集团(Jiangsu Rongsheng Heavy Industries Group)。但与此同时,高盛投资中国另外两家上市公司的计划却未能获批,另有一个投资项目仍在重新商谈之中。
随着中国股市节节攀升、加上中国国内舆论对向外资贱卖重要资产的担忧日渐加重,外国私人资本越来越难达成交易。同时,中国监管机构也开始鼓励国内私人资本产业的发展,与高盛、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和TPG等外国私人资本巨头抢夺国内业务。
方风雷通过高盛发言人表示不愿就本文相关内容置评。
据上述工业园区的官方网站上透露,中新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已经通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准予成立。基金正在募集首期人民币50亿元(合6.773亿美元)的资金,且已获准将资金规模最终增加到100亿。
2015年财新峰会11月16日-17日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行。峰会主题为“新格局、新期待、新增长”,腾讯财经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对峰会全程直播,腾讯微博独家上墙。图为高盛高华证券有限公司董事长方风雷。
高盛中国再布阵
2012年11月06日 17:11 来源: 《新财经》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作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家投行,高盛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百余年它穿越数次金融危机,却能屹立不倒。自1999年上市以来,高盛仅出现了两次季度亏?损。
在中国市场,它拥有全牌照业务,这得益于高盛在2004年通过与方风雷及联想合作成立高盛高华后,已全面进入中国市场。高盛在中国很明显的优势,就是政府关系做得顺风顺水,它在中国拥有全业务牌照,这种荣宠多少让同行“羡慕嫉妒恨”。
然而,高盛在中国的棋局似乎并不很顺利,高盛中国近3年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成绩单为零分,其在中国的直投业务备受“阴谋论”指责,对于工行的套现也受到外界质疑。近期,高盛在中国的高管也进行了大调整。
很显然,高盛正在重新调整它在中国的阵势,以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
不同质化
高盛高华这几年在A股市场的成绩—3年零单IPO。外界评论高盛似乎正在淡出中国A股证券承销市场。
对于外界过于关心IPO,高盛多少有些无奈。对于高盛来说,IPO是公司业务的一部分,不意味着投行只做卖新股的业务。此前市场上曾有媒体报道认为,高盛出于风控考虑,放弃了不少本来很能赚钱的项目,这是高盛并不热衷于发力A股IPO承销的原因。
不过针对《新财经》就此发出的问询,高盛中国回应:“高盛一贯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我们所有的业务上都有所体现。这并不代表我们因此放弃风险较高的项目,我们会考虑项目的整体状况,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
高盛高华前CEO蔡金勇离任之前曾对媒体正式回应过这个问题,他说,尽管IPO方面没有做什么项目,但仍然执行了不少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大项目。蔡金勇认为,投行的核心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不止是IPO。也就是说,高盛并不关心在某段时间内做了多少项目,而关心是否为客户提供了创造价值的服务。比如,高盛在兼并收购业务上,一直是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债券融资和股本再融资方面,高盛参与了很多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项目。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尽管高盛看到了这一点,并一直强调对中国市场的重视,问题是,中国市场不好做。一位高盛前董事总经理分析道,所有在中国的外资投行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随便拉一家合资券商出来看,IPO成绩都不令人满意。
在《新财经》记者与高盛中国沟通的过程中,高盛对中国市场上合资券商业务惨淡的看法与外界不太一致,高盛的解释是,由于中国证券公司同质化严重,中国不需要一间去和本土券商激烈竞争的合资券商。高盛作为全球领先的投行,希望能为中国市场带来一些“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
上述高盛前董事总经理告诉《新财经》记者,高盛非常看重给客户和市场带来的价值,看的是整体长远发展。公司侧重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交易,宁波银行(002142)IPO、中国石油(601857)化工230亿人民币A股可转债等项目,都具有国际项目执行的特色。
今年以来,正准备登陆上交所的重庆银行和东莞银行是高盛高华的客户。如果其中有一家顺利上市,高盛高华的A股IPO业绩会好看很多。
最新财报显示,债券市场的良好表现使高盛的投行和交易部门受益。投行部门的净营业收入上升49%至11.6亿美元。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高盛在亚洲获利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根据金融数据供应商Dealogic提供给《新财经》的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投资银行的数据显示,在股本市场承销排行榜上,高盛以8.7%的市场份额排第一,第二名中信证券(600030)8.2%,第三名瑞银6.7%。而在已公布的并购投资活动咨询顾问排行榜上,高盛以19%的市场份额排第一,第二、第三名分别是花旗银行的18%,瑞信的11.2%。
此外,除了本地客户,由于高盛在国际市场上的客户业务直接或间接与中国相连,这些国际客户在资本市场上关注什么,也是高盛中国需要特别关注的。
直投的“苦衷”
高盛在中国的生意,争议最大的莫过于直投。海普瑞(002399)、西部矿业(601168)、海王星辰、双汇发展(000895)……在最近的雷士照明(行情,资讯,评论)股权风波里,也有高盛的身影,这些都成为焦点。高盛是华尔街最神秘的大鳄,成绩斐然,项目遍地开花,总能以合适的价格做赚钱的项目,一个项目从投资、融资、上市到套现,环环相扣,期间免不了被质疑“利益输送”。
直投部门在中国投资的成功,或许可以从高盛明星级银行家纷纷去做PE(私募股权)窥见一二。如今的厚朴基金创始人方风雷、春华资本胡祖六和方源资本创始人唐葵等PE行业领军人物均出身高盛,难怪高盛前雇员已经成为投身私募的最大亮点。
对于那些已经离开高盛的华人银行家,高盛通过挂名顾问或董事,或者以一些新的合作方式去保持紧密联系。而事实上比起从其他投行出来的人而言,那些奋战在PE界的高盛旧将似乎更愿意和前东家合作。
有人感叹说,既然高盛直投项目一个个赚到手软,谁在乎赚IPO那点辛苦钱?
在2012年“第四届全球PE北京论坛”上,高盛亚洲商人银行部主管兼董事总经理安武介绍道,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盛的PE业务开始是非常小的一笔业务,而现在已经是高盛利润最高的业务。“我们管理的资产规模非常大,其中PE有200亿元。高盛的资金是通过PE来进行直接的投资。”据高盛透露,去年高盛完成了一支50亿元规模的人民币基金的建立。
“阴谋论”也曾让高盛员工烦恼。一位曾在高盛亚洲直投部工作的董事总经理记得,一次到湖南考察项目,吃饭时一个老板直接质疑他说:“我不敢跟你们合作,你们高盛太聪明了。”他当时回应:“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你可以不和我们合作,但是你可以听一听我的看法。你应该跟聪明人合作,聪明才智不应该用在咱俩之间的互相算计上,你利用我们的部分才智,到市场上去赚钱,这是正统。你可以去找不如你精明的,其实就隐含了一种心态,你想占人便宜,光拿钱不给人回报。”
这位仍在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的高盛前雇员说:“争议肯定有,但是3年锁定期使账面现金不变现,项目组也无法分钱。”对于备受质疑的工行套现,他回忆起,2009年对工行3年锁定期解禁后,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就高盛财务状况好。本来高盛当时卖了可以赚很多钱,到底卖不卖,内部有特别大的争论,最后考虑到政治影响,讨论半天,只卖了高盛找别人借的那部分钱,自己的没卖。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1月,高盛出资25.8亿美元取得工行7%的股权,安联以约10亿美元买下2.5%股份,美国运通则投入2亿美元左右,安联和美国运通均在股份解禁后的2009年4月减持完毕。2011年财报显示,受累于工行股价下跌,高盛对工行的投资出现5.17亿美元的损失。
此外,外资投行在中国资本(行情,资讯,评论)市场开展业务还牵涉到资本管制,这位前高盛银行家说:“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额度就那么点,内部争得头破血流,高盛比较倾向于在海外投这些企业,除了避开外汇管制,还熟悉海外市场游戏规则。境内做哪来那么多人民币投资?”
外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31日,高盛公司的累计批准额度为3亿美元,最高的是瑞士银行有7.9亿美元。
高盛投资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亦必须使用监管审批的QFII额度。
今年9月以来,二级市场上不断传来QFII抄底A股的消息。高盛也在不断唱多A股,9月,高盛资产管理总裁吉姆·奥尼尔又撰文称,中国股市明显下跌,现在就是一个好的交易机会。
团队比明星重要
“高盛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原因,其一很注意风险控制,在中国的业务中规中矩,它不会拿自己和客户的声誉冒险,所以做项目有些保守。”一位接近高盛的业内人士告诉《新财经》记者。
20世纪70年代末,时任高盛联席总裁的约翰·怀特黑德在他新泽西的家中写下了著名的高盛14条业务原则。当时他注意到,尽管公司员工流动率只有5%,但是员工增长率却达到15%,这意味着3年后,高盛就有一半是新人,传统一对一的学徒制已无法确保高盛的核心价值观被有效传递。
这14条业务原则清晰地渗透进了高盛血液里,这是高盛过去赖以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在中国,这种文化也在血液中流淌。比如,高盛中国2006年提出“同一个公司,同一个文化”,保证各业务平台之间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保持紧密合作,不互相拆台和争功,并确保每一个员工都遵照14条业务原则行事。
高盛也是所有投行中最强调团队精神的,高盛不推崇明星银行家,因为投行业务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团队的紧密合作。而在中国,高盛从来不乏明星银行家,不拒绝明星,但绝对不允许个人凌驾于团队之上。
“不按规则出牌的人在高盛根本无用武之地,高盛也容不下他。留下来的人算是认可高盛的体制吧,高盛的名气、收入等还是很诱人的。”上述业内人士对《新财经》记者分析道。
他的观点是,高盛的分权应用在中国,一定程度上也制造内部派系纷争,造成决策上的困难。高盛对中国市场没有放权,是Global的一个平台之一,无论早期的方风雷还是后来的胡祖六、蔡金勇,实际上在高盛都没多大权,高盛中国的权利掌握在高盛亚洲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高盛鼓励员工之间建立关系网,除了和自己的团队紧密合作外,高盛鼓励员工跨部门、跨地区合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投行出身,高盛的前雇员之间的关系更紧密,更愿意和前东家高盛保持密切的联系。
2008年金融危机,饱受指责的高盛成立了业务标准委员会,历时9个月,形成了一份60多页的报告,提出了39项建议。这些建议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高盛中国的这盘棋。
调兵遣将
近来,高盛高华在华高层人士变动频频。
10月1日履新世界(600628)银行旗下IFC(国际金融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蔡金勇,此前是高盛高华CEO,他2006年成为高盛合伙人,2008年任高盛高华CEO。“蔡金勇走我一点也不奇怪,他在这个位置上待得够久了,同样是CEO,这个新任命显得更有吸引力。”上述业内人士如此评论:“你不能指望一位Banker(银行家)一直在一家投行服务。”
8月,高盛宣布任命韦达文接替蔡金勇,领导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并继续与邓思哲(Dan Dees)共同担任亚洲(不含日本)投行业务的联席主管;6月,高盛召回旧将马克·史华兹(Mark Schwartz)担任集团副董事长兼亚太区董事长,他被派驻北京。
9月3日,高盛宣布宋冰将出任高盛高华总经理兼法定代表人职务,她将向韦达文汇报,此前宋冰是高盛高华业务的法务总监,并担任高盛中国管理委员会成员。
最近,高盛新成立了中国IBD(投资银行部)常务委员会,委员包括韦达文本人、邓思哲、朱寒松、洪宁、杨昌伯。高盛每两年会调整一次全球合伙人,从2010年11月的名单来看,洪宁、杨昌伯、章星和许利源升任合伙人,朱寒松则在2008年成功登顶。据了解,高盛将在今年11月公布新一届全球合伙人名单。
事实上,高盛高华自2004年12月成立以来,建立了一支引以为傲的华人高层团队,比如董事长方风雷、总经理兼法定代表人宋冰、首席财务官孟秋、合规总监李臣及公司董事会秘书章靖等。蔡金勇、方风雷都来自中金公司,中金系的高管还有章星、杨昌伯等。
此次高盛中国高层调整,进一步显示高盛整合全球资源优势的能力。高盛内部一份备忘录显示,高盛认为在中国市场逐渐成长,目前把全球资源整合优势发挥出来变得异常重要。
“高盛讲究的是‘rewarding top performance(奖励绩效)’,对董事总经理等高级别员工的筛选非常严格,职位越高,面试你的人越多。在大摩和高盛两个Offer(录用通知)之间选择,我肯定选高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盛前董事总经理对《新财经》说道。
看看来到中国的新鲜血液,韦达文接替蔡金勇负责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已经开始日常工作。韦达文在海外市场有丰富的经验,他还与邓思哲共同担任亚太区(除日本外)投行业务的联席主管。韦达文于2000年加入高盛担任董事总经理,2002年成为该集团合伙人。
2012年4月1日,韦达文正式在香港开始工作,此前,他在伦敦担任股票资本市场的全球主管,在英国位高权重,声望甚高,他最近的一些交易包括Prada(普拉达(行情,资讯,评论))的IPO和HSBC(汇丰银行)的增发股(Rights issue)。
韦达文未对此次领导中国投行业务发表看法,2月份高盛宣布他的香港任命时,曾有媒体评论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机会。韦达文的妻子也是投行高管,就职于伦敦罗斯柴尔德。
被派到北京的马克·史华兹1988年就做到了合伙人的位置,这是高盛金字塔的顶端。2001年从高盛退休后的十多年,史华兹为金融巨鳄索罗斯的对冲基金集团效力,亦积极参与慈善工作,担任数家医院董事会成员及哈佛大学不同学院的理事会成员。作为全球副董事长、亚太区董事长被派驻北京,这在高盛还是第一次。这体现了高盛的意图,加大对中国区的投资力度。”
尽管外界质疑外国高管空降之举,但实际上高盛向来有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工作的政策,上述高盛前董事总经理说:“10年前我和史华兹认识,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银行家,我反倒对他到北京来持乐观态度。”
据了解,高盛在中国的业务主要通过其战略合作伙伴高华证券、合资投行高盛高华以及高盛亚洲来实现。多套牌子,却是一套人马。高盛高华总经理宋冰曾向媒体透露,在保证某些业务之间所必需的信息隔离墙之外,高盛高华和高华证券共享一个支持管理平台。
目前,高盛高华以投行业务为主业,高华证券以二级市场各项业务为主业。两家公司之间由高盛中国区运营委员会连接,此前高华证券CEO章星和高盛高华CEO共同担任委员会主席。
高华证券CEO章星一直对高盛在中国的独特设计结构倍感自豪,这是后来者即使想复制也没办法完成的事情,对于两个牌子运作,章星也曾公开表示希望高华和高盛高华未来有一天能够合并。
这一切,对于一家百年投行来说,其在中国的业务刚刚展开,棋局刚刚开始布子,短期的得失都应不以为意,重要的是中国的投行能够从它身上学到什么。
【作者: 董露茜】 (责任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