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hhj在2005-10-6 7:35:58的发言: “比如2005年上半年世界原油需求上升了4%,而油价却上涨了40%以上”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这就说明全世界石油行业的垄断的力量所起的作用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发展起石油能源的替代品,如果这样,石油就不能起到难以代替的垄断任用了,其价格也就更加符合供求关系。
关于石油产业的“社会化”,我想这也是可以认真考虑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垄断之举。比如假设存在较为充足石油资源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建立社会化的更具竞争性的石油开采、提炼与销售市场,那么就可以更有效率地利用石油资源,因为竞争使石油产品的价格压到成本线,而企业企业要想生存,就要想办法提高效率,减少单位产出的成本。
在中国实现石油产业的社会化,以确保供给竞争机制的建立,从技术上并非难事,只是象电信行业那样引进一定的竞争机制就可以见效。问题在于政府的垄断利益,它想保证这种利益,所以问题就是非技术方面了。
如果石油储备不是应对价格冲击,那么储备石油又是干什么用的?看看近来美国对储备石油运用我们就知道,价格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石油价格低时,大量吸收石油,以待石油价格高时放出石油以平抑市场价格。这是最显然不过的事情。
你提出了两个很好的问题:
一是石油的替代品问题,我在其他帖子的回复中提到过这个问题,过去100多年,石油是替代煤成为世界的主要供应能源的。当然,石油也有其替代的资源,但在现实中它只存在于理论上,这是因为一方面过去100多年石油价格不是一路向上,而是由于资源开发、技术进步等原因价格重心不断下移,据统计,过去50年的石油价格80%落在18-22美元/桶的区间内,这使替代资源在经济上不合算。另一方面,是替代资源的问题,替代技术是不存在问题的,主要是经济上的考虑,替代需要一定的规模,这需要有需求,而这受到石油价格的影响,同时,在油价较高的时候,我们发现替代资源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但是替代需要投资,投资需要时间,而油价在历史上在高位停留的时间不长,投资下去到产出时发现油价降了,替代不合适了(比如,70年代能源危机时,南非使用煤液化技术替代石油,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也形成了替代能力,但是80年代中油价降到10美元/桶以下,这些投资都血本无归),这使人们对替代能源的投资也十分谨慎。目前,油价保持了4年的高位,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替代技术,神华的煤液化项目总投资800亿元,但只能形成500万吨/年原油的替代能力,中国一年消费的原油是3亿吨,进口1亿2,即使只替代进口你也可以算一算需要多少投资,而且油价是不是一直都这么高了,是替代合适,还是建立石油储备合适都是很难的决策,多少高人在考虑这些问题,我们讨论的时候应该承认我们不会比他们更聪明,因此,有时候显而易见的答案往往是不全面的。
二是石油储备的使用问题。要知道克林顿使用储备对付高油价在美国引起了多大的争议?这次使用储备的名义仍是保证供应。在西方国家,石油储备的使用是有严格限制的,一般是用于应对可能出现供应中断的紧急情况,比如89年的海湾战争,当时对伊拉克实施禁运,据分析,当时世界石油的供应缺口超过10%,因此,动用储备才有了充分的理由。反过来讲,你认为储备是用来应对价格冲击的,那么,动用的随意性就很大,比如,什么价格下可以动用储备?过去一年油价多次创历史新高,为了应对高油价,储备早就动用多次了,也用完了,要知道储备用了是要补的,产油国和大石油公司完全可以控制产量维持高价,让你在更高的油价下补储备,由储备应对油价,一般说来只能更快地玩完。所以储备对应供应缺口,应该是一项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