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1
一项研究中试图检验大田农业生产是否存在适度规模,即规模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效率下降。该研究以单位面积产量为衡量标准,以300户农户为研究样本,把农户按照播种面积分为大规模、中等规模和小规模三个组,每组100户,分别计算各组的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及其标准差,得到如下数据:
组别
| 单位面积产量
| 标准差
|
小规模
| 850
| 100
|
中等规模
| 900
| 120
|
大规模
| 870
| 130
|
是否能确定上述适度规模的假设成立?为什么?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这一假设?
2
在供应反应函数Y=F(Py,Px1,Px2,Px3……)中,产出(数量或价值量)Y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价格Py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在实证分析中,我们能够使用的数据是否与之一致?为什么?需要或可以对模型做什么样的调整?
3
企业管理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耐用消费品的市场需求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耐用消费品的性质和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的动因,简单采用需求函数Xi=F(M,Px1,Px2,Px3……)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可以做什么样的修正?
4
在一项关于强制性转基因标签对食用油市场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该法规的实施导致转基因原料生产的食用油市场份额下降2%(按销售的实物量计算),而另一项同类研究采用完全相同的数据(仅仅改为按销售金额计算)得出转基因食用油市场份额下降4%的结论。同一数据,类似的方法,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如何使用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在什么条件下更适宜使用第一种或第二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在什么条件下两种方法的结果没有优劣之分?
5
把CVM方法应用于反复、大量购买的日用消费品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假定对一些即将投入市场的有机蔬菜做消费者支付意愿调查,能否根据调查结果预测市场价格和销售量,从而对这些有机蔬菜的生产和流通进行成本收益等可行性分析,或者社会福利变化分析?为什么?
6
在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过程中,显然存在经济福利的变化,包括总量的增减和分配。如果把涉及的主体简化为三个方面:农民、ZF和开发商(包括工商业用地者),如何定义各方面的成本收益?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移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经济福利变化?是否存在全社会经济福利极大化的可能?经济或生产方面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样的机制有助于实现这一点?(假定无需考虑粮食安全等其他与经济福利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