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64 3
2016-08-18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32期 出版日期 2016年08月15日
三大通信运营商布局金融的逻辑类似BAT,试图将自身拥有的巨大流量与金融资源相结合,衍生各种新业务


文 | 财新记者 覃敏
  2016年8月8日,是第二个“无现金日”,微信支付联合全国70万家门店、40多家银行加码推广。微信支付官方称,共有超过1亿人次参与活动,单一用户最高获得978.86元抵扣金额。
  微信支付的“大手笔”令友商艳羡。一位运营商支付公司的中层对财新记者感慨:现在三大运营商的支付公司没有一个可以联合如此多的商户、银行,也不可能一下子撬动过亿用户,更不可能大举“烧钱”。
  三大通信运营商本是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先行者。2011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向中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及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发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以支付为入口,三大运营商先后推出过类余额宝的理财产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等,而微信支付、京东支付直到2013年才正式上线。
  不过,三大运营商是“起大早赶晚集”。走到今天,其金融棋局仍难成气候。一位互联网金融人士对财新记者称,“运营商做支付,更多是服务通信主业,与我们不在一个市场。在许多行业报告里,运营商的支付份额几乎不被考虑。”
  运营商做金融还有机会吗?
电信梦想弯道超车
  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的支付业务走在最前面。2015年,“翼支付”各类应用年交易额达到7700亿元,其中支撑集团自有业务获得的收入不超过50%。中国移动紧随其后,“和包”业务年交易额超过6000亿元;中国联通则被遥遥甩在了后头,“沃支付”年交易额不到千亿元规模。
  比起微信、支付宝数万亿元的年交易额、数亿用户的级别,运营商们还是“小巫见大巫”。
  按照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用于第三方支付的个人账户分三类,实名验证强度和业务应用范围从第一类到第三类逐级递增。以中国电信翼支付为例,按二类账户统计,翼支付用户达到1.5亿;按三类账户统计,翼支付用户也有3000多万。
  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宏亮对财新记者称:“用户需求是多方面的,就像一个用户同时可能拥有好几张银行卡,翼支付通过一些特定的活动或差异化的业务,留住用户。”他强调,微信支付、支付宝的竞争抢占的是传统银行的市场,不是翼支付的市场。“我们从没有跟微信支付、支付宝拼,而是一直跟着它们跑。”
  以跟随战略保持前列地位是翼支付的立足点,高宏亮还期待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纸币被二维码取代导致微信支付、支付宝崛起,我们等着二维码被指纹或其他生物媒介替代的时候,超过微信支付、支付宝。”
  但有互联网金融人士质疑,支付宝、微信支付几乎引领着所有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人才技术还是资源投入,相比翼支付都更有优势。翼支付凭什么弯道超车?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一定是‘大数据+生物支付媒介’。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只要坚持跑,不到最后,谁知道赢的人是谁。”高宏亮称。目前,翼支付已经建立了媒介创新中心,专门研究新的支付媒介。高宏亮预计,未来20年内,生物支付将成主流支付媒介,承担50%以上的交易额和交易量。
  目前,中国电信将金融列为重点发展的五大生态之一;纯支付业务走向大金融,在“甜橙金融”统一品牌下,囊括了翼支付、甜橙理财、甜橙云贷、橙分期、甜橙信用等业务。高宏亮认为,支付业务是核心,是互联网金融的入口。在做大支付的基础上,甜橙金融关注理财、分期两大业务,为“大众、小富”人群提供服务。
  一位运营商内部人士认为,中国电信将所有的金融业务都放在甜橙金融,业务之间更易协同。但现在的甜橙金融还需提高自己的金融能力,毕竟它只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基金支付结算牌照、征信牌照,仍缺乏保险、小额贷款等消费金融牌照。
屏幕快照 2016-08-18 09.20.41.png
后来者联通、移动
  由于政策摇摆不定,中国联通在金融领域至少错失了两年的发展机会。
  2014年年初,中国联通不满足于只做支付业务,想向消费金融领域进军。
  考虑到资质、牌照等问题,中国联通找到了招商银行。双方约定各自出资10亿元筹建一家新公司,并拿出各自的用户、营销、渠道等资源支持这家公司的发展。
  新公司取招商银行、联通各一字,命名为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招联)。2014年9月,招联成为银监会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后首家获批筹建的公司。
  中国联通最初计划将2011年成立的联通支付公司作价注入招联,要求联通支付全力以赴支持招联工作。联通支付抽调了七八成力量去招联,甚至将自己的用户也共享出去。双方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业务发展,深信未来会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半年后,2015年三四月间,中国联通又改变了主意,明确联通支付不能融入招联。联通支付只能重新调整,人才回流,业务重启。一位联通内部人士评价,在拼抢移动支付入口如火如荼的2014年,联通支付缺席,既没有扩大用户规模,也没有增加自己的金融能力,“等于是晃了一年”。
  据财新记者了解,招联和联通支付分道扬镳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联通支付是央行下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而招联是银监会下发的消费金融牌照,考虑到不同牌照对公司监管要求不一样,联通支付最后并未放入招联; 二是招联并未真正获得联通领导层的信任,联通还是担心把支付业务注入后,对自身业务的支撑减少。
  2015年8月,从中国电信过来的新董事长王晓初比较重视金融业务,将金融纳入重要创新板块,这为联通支付创造了较好的内部环境。
  联通支付副总经理李卫兵对财新记者介绍,现在联通内部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向联通支付倾斜,比如推线上线下营收一体化、搞电子券业务、话费折扣等,预计明年业务能够上一个台阶。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联通支付用户有几百万,年交易额约1000亿元;招联的用户则不足千万。
  除了联通支付、招联,中国联通今年6月成立了一家财务公司,加上正在筹划中的征信公司,未来将形成四个独立的业务板块。
  一位互联网金融人士认为,联通金融业务在起跑线上已经落后了一截。现在四大公司独立发展,业务之间配合不易,也很难形成合力。
  中国移动的支付业务更显保守。一位运营商内部人士认为,中国移动力推NFC支付,希望借此绑定用户、获取SIM卡空间的收益。NFC是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用户通过手机与POS机等进行本地通讯完成支付,不需要使用移动网。
  这种思维方式束缚了中国移动的想象力,拖慢了发展步伐。在二维码盛行的时代,中国移动的支付业务十分落寞。
  中国移动一度被视为拉动NFC移动支付的重要力量。以2014年为例,中国移动计划销售3000万台NFC终端,发展600万NFC客户,发放1亿张NFC-USIM卡。但现实局面是——NFC技术至今不温不火。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对外表示,2016年计划发展NFC客户1000万。目标与前两年相比明显下调。
  中国移动在业务层面也走得相对较慢。譬如三大运营商推出类余额宝业务时,中国移动的“和聚宝”上线最晚。
  目前,中国移动支付业务以“和包”为品牌,主攻移动支付、营销服务、互联网金融三大领域。中移动宣称,“和包”注册用户近2亿户,月均活跃用户数超过千万,年交易额超过6000亿元。
  中国移动下一步目标是以“和聚宝”金融服务为入口,打通理财和信贷环节,在支付业务之外,尝试以参股形式布局保险、征信业务。2016年3月3日,中国移动与招商局联合出资成立个人征信公司,提供个人征信服务及产品。其中,中国移动出资1.26亿元,占股42%。2016年上半年,中国移动还参与发起设立仁和财险、仁和寿险两家保险公司,向其各投10亿元,持有20%股份。
  “中国移动布局比较稳,如果它更加开放、灵活,抓住金融关键业务,不要求合资公司的控股权,这样反倒有可能成功。”上述互联网金融人士认为。
势必转型
  运营商的主业正步入滞涨甚至下滑通道。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1251.4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同比增长0.8%,相较于2014年3.6%的增速明显放缓。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37亿户,仅净增121.1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3.06亿户,仅净增1964.5万户。
  运营商们必须想方设法转型,金融是可能的发展方向之一。
  有互联网金融人士认为,三大运营商布局金融的逻辑类似BAT,都是将自身拥有的巨大流量与金融资源相结合,从而衍生出各种新业务。
  这些新业务现在并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比如做得相对最好的中国电信,也只实现了收支平衡。但是,发展支付、金融业务能够更好地黏住用户,服务于主业。等到用户规模足够大之后,基于金融的生态圈价值或会出现。
  运营商内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做支付、做互联网金融的逻辑。运营商内部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当他去一些省公司对接支付业务,经常会有人问他:“能够对主业有多大提升?”有的省份觉得推广支付业务资源消耗大,又不能直接带来新用户,从完成KPI考虑并不划算,对接起来并不积极。作为集团下属的独立支付公司,很难要求各个省公司必须做什么,只能慢慢去说服。如果没有集团的政策支持,一个省份一个省份地去对接压力很大。
  而在运营商外部,拓展用户规模可能遭遇竞争对手的阻击。比如用户在淘宝购物,默认使用支付宝,不支持其他第三方支付账户。京东相对开放,除了自有的京东支付,也允许微信支付、中国移动支付、银联支付等接入,但不向支付宝开放接口。财新记者了解,翼支付已经与京东接触,有可能达成合作。
  “强势电商坚持只用自有支付平台,无论是从安全、风险管控还是从市场竞争层面考虑,都有其商业逻辑。但这不符合互联网开放精神。如果大的交易平台都不开放支付接口,互联网支付将处处遭遇门槛,最终损害的是用户利益。”中国联通内部人士称,“从用户角度出发,联通选择开放策略。”
  最难的还是体制、机制问题。上述互联网金融人士反问,运营商的国企基因能够允许股权激励吗?没有好的激励措施能吸引业界最优秀的人才吗?如果不能,运营商的金融公司拿什么去竞争?此外,金融业务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讲究效率与灵活性,运营商的运作机制可能会影响决策效率。
  高宏亮告诉财新记者: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去年3月已经在上海产权交易所挂牌,拟向社会资本增资扩股不超过30%股权。通过增资控股,公司引进战略投资人,还将同步实施核心员工持股计划。
  “最终混改方案还没定。”高宏亮称,“选择标准首先是理念相同,都致力于用科技的方法改善人们生活、提高传统金融效率;其次是资源互补,涉及金融、互联网、场景的公司都很重要。”
  但一位市场观察人士对中国电信电商子公司的混改实验并不乐观,认为其体制机制很难吸引市场化的投资人。中国电信此前在混改方面的实践亦乏善可陈,比如社交软件易信就是个失败的项目。
  业内正在筹划的二维码联接方案,被认为利好运营商做金融。接近央行的运营商人士透露,相关组织正在推动二维码标准的统一,类似银联让POS机刷所有银行的卡,一个二维码也可以支持所有第三方支付账户扫码。这意味着从支付媒介上,所有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不过,该设想能否最终落地,还是个未知数。
  从业务层面,中国移动认为,近场支付、互联网金融、跨境支付等领域将成为市场引爆点。虽然支付宝、财付通在支付业务线上处于垄断地位,但线下市场、细分市场仍存在广阔拓展空间。金融机构(银联、银行)和终端厂商(Apple、三星、华为等)重点发展NFC支付,促进产业成熟,或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8-18 09:43:46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8 10:02:38
很明显笔者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来自电信方面,联通就算了,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保险公司的布局也没有提及,翼支付“甜橙金融”从结构上来说就是一个支付公司,没有资产端的开发牌照和能力,都是找第三方来进行合作,不管是小贷业务还是白条什么的,原先互联网金融比较火的时候,还可以拆分信托、私募债什么的有高收益产品吸引用户,现在只能对接公墓基金;B端业务受网联的影响也是近在眼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8 15:52:50
Thanks for the informatio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