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格的动态变化
于德浩
2016.8.19
一个常见的经济现象:16年前,一个馒头的价格是0.3元,当时人们的月收入大约是900元;现在是0.6元/个,月收入3600元。人们对此的理解是,“老百姓更富了,但是钱也毛了。名义收入增加为4倍;但实际收入只是2倍而已。”对于“实际收入”,很难说,馒头价格变为2倍,但是电视电脑手机的价格下降50%以上。当然,最令人不爽的是,房子的价格从4000元/平方米,蹿升至4万元,上涨了10倍!远超过工资的涨幅。
“钱毛了”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现象,100年前的1美元和现在的1美元实际购买力差别也是相当惊人。为什么商品价格总要变化?为什么货币似乎总是在超发?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来看。
假设,初态,甲生产商品A,1小时1件;乙生产商品B,1小时1件。末态,商品A效率提升为2件/小时;而B生产效率提高为6件/小时。那么,根据等价交换原理,初态A=B,末态A=3B。
市场均衡态商品交换说明,甲和乙的劳动是可互相自由替代的。就是说,无论甲从事生产商品A或B,他的1小时收入都是相等的。所以,商品A的价值就与B相等,即1件A可以换1件B,A=B。
这期间,初态A=B-----末态A=3B,必然经历一个商品价格的动态变化过程。动态过程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总是可以等效为一个商品B的价格慢慢相对下降的过程。
现在引入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示,看一下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假设,A的抽象劳动价值=10元。 那么,初态1小时的商品总产量就是,A+B=10+10=20元。A=B=10元。
末态,2A+6B=2*10+6*10=80元,A=3B;
两式联立,解得 A=20元,B=20/3=7元。
这期间,我们假设商品A或B的抽象劳动价值,即内禀价值,不变。这源于“以前的”商品A和“现在的”商品A具有相同的使用价值,属于“同一商品”。
“内禀价值不变”的假设,就是保证货币购买力不变。在此假设下,这个“两人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初态的20元/小时,上升为末态的80元/小时。
而更接近现实的情况是:末态,A=3B,但是A价格上涨为24元,B价格下跌为8元。“两人社会”的总商品价格=2A+6B=2*24+6*8=96元,“通货膨胀率”是20%。我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这种轻微的通货膨胀似乎是必然的一种规律,而不是“恶意的纸币泛滥。”我想初步解释,应该是“适度多发货币”是对科技进步的奖赏,并以此刺激经济发展。
再来看一下资产价格变化。我们以10倍市盈率来评估企业价值。显然,在初态,企业甲的价值与乙相等,甲=乙=10*10=100元。在末态,则甲=乙=10*48=480元。就是说,无论投资甲还是乙,最后所得是一样的。
但是,这期间由于商品A及B价格的动态变化,企业甲及乙的资产价格也跟着变动。大多数投资者会迷失其中,试图找到可能存在的价格实时变化的趋势。我说,就算是存在某种规律,那也是非常复杂的,难于把握的。其实,我们不必清楚其中的规律,也不会影响让初态的100元变为末态的480元,这就是省时省力的大智若愚的长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