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4.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
2016.8.22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牛顿的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万有引力定律被认为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
如果该规律成立,宇宙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很可能合而为一了。
首先,我们分析吸引力形成的原因。
我认为吸引力源于正负电荷同电相聚的物理属性,电子、电流、雷电、星球的形成都与此有关,一切带电粒子和偏电荷物质也有相同物理属性,所有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离子形态、分子形态,均呈现一定的偏电荷属性,也受这一规律支配。但是,这是一种选择力,不是普适作用力,不同电荷之间、不同带电粒子之间、不同偏电荷物质之间、正反物质星球之间,甚至系统相同物质星球之间,不受这一“定律”支配,不能普适的“定律”怎能称作万有引力定律?
正负电荷还有对偶聚集的物理属性,光子、质子、中子、星系的形成与此有关。
传统物理学认为光子是电中性物质,我认为是正负电荷的对偶统一体,有三种物质形态:电信号由一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对偶形成,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相对的稳定性,直线运动,可以在金属导线中转化为脉冲电流;偏正电荷光子由两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组成,不能在金属导线中转化为电流,只能在某些半导体材料作用下转化为脉冲电流,可能在磁场作用下偏转、驻留,其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与偏负电荷光子结合可以形成化学元素,也可以裂变为正负电荷,可能受反物质和反物质星球排斥;偏负电荷光子由两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组成,主要物理属性与偏正电荷光子相同,可能被正物质和正物质星球排斥。正反物质的差别仅仅是一个偏电荷光子的差别,而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可能是所谓“黑洞”和“暗物质”现象的主要原因,所以我重点介绍了三种光子的不同结构和物理属性。
再说星系的形成,我认为星系的形成源于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对偶聚集的物理属性,达到一定的规模转化为星球和星系。所以,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存在,通过交流相反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成长发育。决定它们关系的不是万有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而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作用力,及由此产生的电磁作用力,是吸引力、离心力、排斥力的对立统一。其对偶关系我在有关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需要指出的是系统内同级星球之间相互排斥,而不是相互吸引,不同物质星球之间发挥作用的不是万有引力定律,而是远吸、近斥的核力,星际磁场之间存在电磁作用力与核力的对立统一。
即便原子内部,也不是万有引力定律发挥作用,可能是核力与电磁作用力发挥作用,核力和电磁作用力的破坏可以导致核裂变的发生,燃烧现象是典型例子。
既然从基本粒子到原子、星球、星系的形成都找不到万有引力定律的身影,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错误的,所以我否定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时通过正负电荷的基本物理属性统一了基本物理作用力,它们是:同电相聚作用力;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作用力;电磁作用力及伴随的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