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is 发表于 2009-6-27 00:14 
这个帖子一出来我就看过了,但是没有跟,因为牵扯的问题比较含混,属于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现实问题,我是同意楼主的本意的:实干、钻研。我非常赞同,觉得没必要重复,相信多数也都赞同。这是我当时没有跟的次要原因。
当时没有跟帖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帖子涉及的第二个方面:历史问题。楼主的本意我赞同,但是楼主却引用了胡适先生的文章。历史事件必须还原到历史环境中分析,在中国存亡的那个年代,胡适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否定“主义”对中国救亡的指导。如果说胡适是寻常学究、对那时的试验主义、实业主义、三民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感到困惑厌烦,还只能算是昏聩;但胡适是担任过驻美国大使的学者、是竞选过民国总统的学者,虽然是后话,但足见此公也是政治动物,而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未免令人生疑。胡适先生是杜威的高徒,自己信奉的是实用主义,但对中国的救亡而言恐怕并不实用。在中国人民胜利的关头,又以著名学者身份倡言国共划江而治,就更是陷万民于倒悬。当然,胡适是个不错的学者,对于中国现代学术方法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主要是引进),也是个不错的人(勉而为之),但却是个不太及格的政治票友。胡适的理想在美国可行,在中国、俄国、日本……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至多是一种积极的声音而不会起实际的作用。偏偏这种不实际的作用——有时为人所用起了违背适之先生初衷的反作用——又被他的学者身份放大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以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力民情,胡适先生倘或真的当选民国总统,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只怕书生误国,莫此为甚了。
所以,我看到楼主重提当年胡先生的主张,觉得有些偷换命题、至少是引据失当了。纵使荡开当时的历史环境不讲,那么今天我们多谈些问题,就不该引这个恰恰涉及了主义的“少谈些主义”。发此帖、跟此帖,皆或赞成少谈主义,或反对少谈主义,都是在谈主义。这是我当初没有发言的第三个原因。
至于我终于还是扯了两句,一是不意此帖竟由《二日最佳人气》升入《最新精华》;二是觉得中国的文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文明传承的薪火。文以载道、正色立朝乃是知识分子之本分。即使是只做学问、只谈问题,也有点主义好:胡适和鲁迅,一个谈问题、一个谈主义,读二者的纯文学作品,哪个更鲜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和中国民众的问题,哪个更解决了国人奋起与国家复兴的问题呢?
多谢你的深入思考,让我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多的了解。
说“引据失当”,不同意。帖子通篇未涉及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只是就学术问题而谈。抛开历史和政治因素,胡适这篇文章切中要害,适用于任何时代的研究人员,只是题目换成“多谈些实际,少谈些理论”就更适宜当前了。(ps 快一百年过去了,时移世易,可不可以就事论事就当前说当前不历史还原不搬大主义了呢?)
“即使是只做学问、只谈问题,也有点主义好”,很同意。可是不知道谈什么主义,怕谈来谈去又成空谈误国。比如科学发展观,算很好的主义了吧,天天谈,大谈特谈,作用又有几何?学术本身就有自己的主义,比如基本原则——学术中立,能遵守这个原则就不错了,比持任何其他“主义”搞学术都强,窃以为。
“中国的文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不太同意。文人很少能成为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也只有一个),还可能是戳脊梁的。至于什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困惑着呢。历史和现实是割裂的,也许以前有,现在不知是什么。若有谁知,唤来同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