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589 4
2016-08-30

                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

                     于德浩

                     2016.8.23

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源于科技进步,人类对知识的累积得以制造出更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幅翻倍增加。简单比方,原来一个人徒手1小时只能生产1件商品A;现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10个人1小时协作生产出30件A,平均每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为3倍。

当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时,分工协作就表现为雇佣劳动。假设商品A的原材料来源于大自然,是免费无限索取的;即商品A是纯劳动力商品。高科技机器的使用实际相当于提高了劳动复杂度,使同样商品的产量增加为k倍。

所以,雇佣商品的价值公式就是 W=k*v。

W 商品的价值; k 劳动复杂度,或称为科技乘数因子;v 基础劳动价值。

商品财富的分配,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公式,实际就是一个会计恒等式。

  W=c+v+m。

其中,c 机器的折旧及研发维护费用;v劳动力价值,工资;m 利润,资本收入。

现在,把上面两式合并为,W=k*v=c+v+m。 开始如下讨论,

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人都各自徒手劳动,那么

   显然应该有,c=0;从而k=1, m=0。

当“雇佣劳动”达到均衡时,假设利润率m/W=1/3保持不变。

  当科技乘数因子k=3时,W=3*v=c+v+m。 与上式联立解得,c=v, m=v。

同理,当使用更先进的机器时,即k=6时,c=3v,m=2v。

现在令v=1,方便讨论。

k=3时,科技一般水平,商品价值=W=k*v=3*1=3

劳动收入=智力劳动+基础劳动=c+v=1+1=2。

                        资本收入=利润=m=1

达到均衡时,利润率=m/W=1/3。智力收入=c/W=1/3。基础劳动比率=v/W=1/3

而当k=6时,高科技水平,商品价值=W=k*v=6*1=6

劳动收入=智力劳动+基础劳动=c+v=3+1=4。

                        资本收入=利润=m=2

再次达到均衡时,利润率=m/W=2/6。智力收入=c/W=3/6。基础劳动比率=v/W=1/6

    由上述简单计算可知,当科技进步时,社会总财富大幅增加,资本的利润率在均衡态时达到平均利润率1/3不变。而智力劳动者的收入比率由1/3提高为1/2;基础劳动者收入比率从1/3下降为1/6

这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家作为富人的财富比例保持不变,而工人会分化为中产和普通。而且底层民众的绝对收入并不增加,相对收入会越来越少。

与现实相对应的案例就是“农民越来越穷”。农民阶层不参与社会化协作生产,所以“指望种地”的收入基本就是徒手的v,不会增加。农民进城务工,就是在参与社会分工,相当于分得了部分c,机器的维护费用,这实际属于二次分配,稍后细讲。

“普通工薪阶层的工资也在增长”,这是由于一个人即可以做“基础劳动”也可以同时“智力劳动”。比如,“摁机器按钮”属于基础劳动,这部分工资收入不会增加,但是“巡视设备”属于“智力劳动”,这c的一小部分也为普通工人所得。

高级工人,即中产阶层,的收入来源是“智力劳动---研发”即c的大部分,其中也有一小部分来源于基础劳动,比如,“写程序代码的重复性体力劳动”。

资本家,富人阶层,的收入来源是利润或称为剩余价值m。利润其实是“信息的价值”,我们可以称其为“更高级的统筹规划劳动”,但有些牵强。因为有些信息是天然不对称的,比如“富二代继承家族遗产”,“近水楼台先得月去拿地”。说服投资人出钱,能从银行拿到贷款,招揽研发及管理人才,维系一个团队合作,这些都是“更高级的统筹劳动”。这些技能似乎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正因为富人的“劳动根源”很难寻觅,或者说“回报太过于丰厚”,所以被一般人看成“不劳而获的食利阶层”,“上天如此不公平”。我认为,如果信息充分披露,传递足够迅速,那么“资本利得”应该就会消失。比如,一个人拥有一个好项目,去银行贷款。银行根据充分的信息很容易判断出,“他拥有这个能力”,立马给其划拨资金。当然,这可能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很长的时间。

高级工人比普通工人拥有更高的收入,一般人对此认为很公平。确实,“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中产阶层的劳动,都是有目共睹的。从上例中,也可以看成,研发劳动是基础劳动收入的3倍,是因为付出了3倍的劳动时间。就是说,现实中的中产阶层相对高收入,但是比一般工薪阶层更忙更辛苦。

商品生产的均衡态说明。这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简单生产。商品1小时生产6件;普通工人分得1件,高级工人分得3件,资本家分得2件。周期结束,每个人全部消费各自所得,没有剩余;如此简单重复。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资本家数量少,普通工人最多。比如,10人社会k=6,1个资本家+3个高级工人+6个普通工人。资本家的财富,1个人54/3=18;中产阶层财富54/2=27,平均每人是9;普通工人财富54/6=9,平均每人是1.5。

财富的二次分配,实际就是资本家和高级工人对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过程。接上例,资本家一个人,消费不了那么多的商品。比如,他自己消费6件,剩余12件商品再交换给普通工人,享受普通工人另外的服务,“你们6个人给我唱歌跳舞”。这样,普通工人的总收入也会增加为1.5+12/6=3.5件商品,但是表现为额外的劳动,“被迫听从资本家的使唤”。这就被人们称为“剥削”现象。

总结一下,从k=1到k=6,科技的进步,使得总社会财富由10*1=10件商品增加为9*6=54件。原来的分配是每人1件,很平均,但都很可怜。而雇佣关系产生后,资本家最终直接消费6件商品,间接消费普通工人的额外服务;高级工人大概直接消费6件商品,3件商品用于交换服务享受;普通工人平均每人消费约4件商品,但要付出额外的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自产自足的农民只能手工生产1件商品直接消费。所以我说,如果认为普通工人“听使唤”交换2件商品是被剥削的话,那么“自由农”无科技的辛苦劳作则是最大的被剥削,而且还找不到直接的剥削者。

当社会财富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科技因子k的增加导致,那么高级工人即知识分子的收入提高最为明显,其次是资本家,最后是普通工人。而不参与社会协作的自由农根本享受不到科技带来的经济繁荣。这个阶段会涌现出一批中产阶层,暂时缩小贫富差距。随后,资本的利润会增加,财富的二次分配也会使得普通工人收入提高;中产阶级由于消费支出的增加,最后所得会逐渐减少。这样,就再回归到正常的财富分布平衡态。

当社会财富的增加是由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即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转变为普通工人。显然,农民工的收入增加涨幅最大,但收入绝对值要小于一般工人;普通工人和高级工人的收入平均每人不变;而资本家的总利润大幅增加,平均每人也大幅增加。此时,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再经过一段时间,当一个经济体的劳动力总数量不再增加,人力服务成本就开始上升,那么财富的二次分配就会提高普通工人或农民工的收入,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8-30 22:19:35
纠正一下:

1、m不是利润。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与利润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2、使用机器没有提高复杂程度。相反却降低复杂程度。尤其现在的自动化生产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31 08:36:40
qi509 发表于 2016-8-30 22:19
纠正一下:

1、m不是利润。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与利润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其实,我认为 w-v=c+m才是剩余价值, m 是利润。 c 实际是生产资料的维护耗损费用,也最终归工人劳动所得。
机器研发制造是复杂劳动,机器的简单操控,“摁按钮”是简单劳动,使体力劳动更简单省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31 08:39:44
tom_lv1 发表于 2016-8-31 08:36
其实,我认为 w-v=c+m才是剩余价值, m 是利润。 c 实际是生产资料的维护耗损费用,也最终归工人劳动所得 ...
m是怎么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31 10:05:41
利润m的根源是市场差异,一般笼统归为“信息费用”。 有些交易,我们可以看到由劳动所换来的信息费用。 比如,小贩倒卖苹果进价3元,售价5元。这2元的利润,其实是小贩的劳动辛苦钱。
对于企业的利润,我们往往不能直接看到利润的来源。比如,投入100万,净得30万。 其实,这30万净利润也可以看成是企业的统筹劳动。
而对于借贷1万元,收利息1千元。 可以看做是,如果债务人要获得1万元的资本,也要额外付出1千元的劳动。
比如,借亲戚朋友1万元,免收利息。 但是,维系这些关系的费用大约要1000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