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9326 66
2009-06-24

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心中有数”,但心中有数首先要眼里有数,所以我们习惯于“实证方法”,通过调查得出统计数据,再做成表格、数字,生产车间里有箭头图,研究报告里有饼图、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模拟曲线、回归曲线,好了,这下,我们踏实了。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达莱尔·哈夫的名著《统计数字会撒谎》或许能让我们对于统计中的陷阱有入木三分的认识。自1954年出版至今,这本书多次重印,历久弥新。达菜尔举出许多活生生的案例,向我们一一解读了统计中的陷阱,读起来很有味道。

    达莱尔提出,当你面对统计数据时,先要问自己5个问题:谁说的?他是如何知道的?遗漏了什么?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这个资料有意义么?

    我们很注意电视、报纸上卖药的广告,“中国有百分之××”的人“缺钙”、“前列腺”、“性机能”……这个“百分之××”是多少呢?一般是70%、80%、90%。很奇怪,过去凭票过日子的时候,中国人啥成分不缺,现在怎么什么都缺?如果把广告所警告的疾病、营养不良的百分比都拢一下,这个结果够吓人的。问题的根本在于,这个危言耸听的统计是谁做的?当然是厂商做的,那么出现如此荒诞不经的统计也就不足为怪了。

    统计的陷阱在哪里呢?首先是统计本身的不真实性,比如统计样本的选择偏差,或是样本空间过小,导致代表性差。

    如果抽取开发商作为样本调查房价是不是高,抽取医药人员作为样本调研医疗费高不高,说得再搞笑一些,抽取交通违章者作为样本去调查交通警的形象,那么,看似科学的统计会得出相当滑稽的结果。

    样本的空间要足够大,才能保证统计的稳定性和可信度。比如说,抽取10个样本和抽取1000个样本,显然是不一样的。当初美国某大学有一个惊人的统计数字,该校物理系有50%的女生和男教师同居,校方大为震惊,仔细调查,确实如此,该系有两名女生,其中一人与男教师堕入爱河……

    如果统计者在统计样本的选择上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猫腻”来,就能够得到预期的统计结果。统计的另一个陷阱在于统计之后的分析过程,在分析中,统计者是否遗漏了什么?或者忽视了统计所依赖的条件?

    以突发事件代替常态,以小样本推广到大样本,如果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因素,分析过程就会产生缺陷。即使是正确的统计数字也未必能得到正确结论。

    桑普拉斯说,统计分析让一切假象原形毕露。但遗憾的是,统计未必能够揭示真实,有时候还可能制造假象。当我们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统计数据的时候,千万多保持一些理智和清醒。
统计数字会撒谎.pdf
大小:(4.03 MB)

只需: 2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24 22:22:51
股票.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4 22:25:22
统计.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4 22:28:04
这个是很好的东西,感谢楼主发这个帖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4 22:45:40
我们所有人每天都要接触很多数据,当然我们更关心自己的收支情况股票涨跌银行存款增减,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新闻上公布的那些官方统计数据GDP、物价指数、经济增长率、财政赤字等等,还有充斥各种广告媒体的看似很权威很真实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药品的治愈率、房屋空置率,市场调查的各种消费指标、盈亏数字、排行榜等等。
  
  广告说用了某种牙膏蛀牙减少了23%,调查说xx大学98届毕业的学生平均年薪达到9.8万,是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412%,官方公布今年一季度城镇在职职工工资比上年同期上涨13.4%......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过,这些数字怎么来的?它们可信吗?这些数据很可能只是一个谎言,一个骗局,让你不知不觉就被忽悠了,就跟着去买这种牙膏,去选择xx大学,跟着潮流时尚指标走。
  
  《统计数字会撒谎》的作者本人在序言里说的:这本书是一本如何利用统计瞒天过海的入门读物。这本书是1954出版的,距今有55年了,我们到今天才看到这本书入门读物,真是相见恨晚,这也许就是我们和西方国家的距离。看了这本书你可能会恍然大悟,这些数据原来是这样来的,我们被蒙骗误导了这么多年。
  
  我是学财务出身的,且在国企、外企、私企都呆过,亲手报过无数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可以说没有一家不弄虚作假的,下级骗上级,上级骗政府,政府骗人民,如此而已。所以本来就不太相信那些统计数据。而且虽然以前并没看过这本书,但有意无意的都使用过这些工具,是从实践中学来的并不需要特意去学,只是不如书中这样专业、系统罢了。
  
  比如我们看看那个xx大学98届毕业生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结论是怎么得到的?
  
  调查者向被调查者发出的调查函是根据学校同学录的地址来发出的,但是总有一部分问卷不能发出或没有收回,发不出去是因为有人地址电话不详联系不上,这些人会是那些功成名就、事业有成的政府部门官员、企业高层管理者、私企老板吗?当然不可能。这些成功人士可能唯恐别人不知道他们的成就,有同学聚会就广散名片,就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有多风光。那些联络不上,不愿让别人知道的一般都是自觉混得不好的,不想跟别人联系,换了电话地址不愿示人,他们可能打拼多年仍然只是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政府机关部门的基层科员、生意失败的自由职业者、默默无闻的作家、艺术家等,他们唯恐别人知道他的境况,连同学聚会都不好意思去,难道去看那些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成功人士在他们面前炫耀吗?他们接到调查表会填上他们都羞于说出口的工资收入吗?人家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是他们一年的收入。他们可能只会把调查表偷偷丢到垃圾篓中,或者红着脸填一个比他们实际工资收入高很多的数字。这样的数据能代表整体水平吗?
  
  而调查者进行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不会是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吧?可能是为了替xx大学做宣传,为他们以后的招生工作打广告,他们会把那些收到的不合要求的调查数据(过低的会拉下平均数的数据)筛选掉,把统计结果往校方需要的方向靠拢,这样他们就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数据,这就是统计骗术。
  
  其他的骗术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但作者总结的那些统计骗术已经是五十多年前的老方法了,今天有更高科技更隐蔽更多样化的骗术出台,真希望有人出一本最新统计骗术大全,让我们能够长长见识,看清更多真相,少上一些统计数据的当。
  
  《统计数字会撒谎》一书 “揭露”了多种行骗的统计工具,包括:内在有偏的样本、精心挑选的平均数、遗漏某些重要的数据、样本的误差、统计图、平面图、不匹配的资料、混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以及不正确的使用资料。但是正如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一样,有些人读了这本书可能掌握了更多骗人的把戏;有人读了这本书可能会活得明白一些,不再被统计数据牵着鼻子走。
  
  按照作者的初衷:骗子对于行骗的技巧早已胸有成竹,而诚实的人出于自卫也应该掌握它。所以我们都应该看看那这本书。
  
  其实这书的书名直译过来是《如何利用统计撒谎》,但是这样可能有教人使诈的嫌疑,所以就改成了批判揭露充满正义口气的《统计数字会撒谎》,但我认为直译的书名更准确,因为它道出了统计的真相:不是统计数字会撒谎,统计数字是死的,是被人整理筛选计算出来的,统计数字只是工具而已,是统计的人在撒谎,是他们在利用数字骗人。就像魔术师变魔术,道具只是道具,它不会骗人,是魔术师在骗人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5 07:27:53
这书的书名直译过来是《如何利用统计撒谎》

看这本书,就知道那些骗子们的手法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